第六十三章(第2/3頁)
章節報錯
“是母後,她……她想陷害相王和太平公主同謀李重俊造反,父皇秘密選派蕭至忠負責審理案子。”
楊慎交在官場上與吏部尚書蕭至忠有幾分交情,蕭至忠也是韋皇後的人,所以對楊慎交這個駙馬都尉很是熱情。
“我去勸蕭至忠!”楊慎交胸有成竹道。
“你,你如何勸他?”李長寧眉色一沉。
“蕭至忠雖然依附皇後求得功名,可他飽讀聖賢書,良心未泯,我跟他打過交道,他是個還算不錯的人。”楊慎交沒有別的選擇,他當為李長寧盡這份心,“讓我去試試!”
“可是……”李長寧心中有顧慮。
“這件事非我去不可,你不能去。”楊慎交道,“你好不容易得到皇後的信任,決不能功虧一簣。若是我不能說服蕭至忠,他向皇後告密,說我暗中幫助相王。你可以告訴皇後,你毫不知情,只是不小心讓我察覺洞悉這件事……然後我們夫妻二人再冷戰一段時間,做做戲,皇後便不會懷疑你。”
是啊,如果此時由李長寧出面見蕭至忠,那就再無轉回餘地,她會徹底失去韋皇後的信任。
“就依夫君所言。”李長寧眸光閃爍,楊慎交為她考慮如此周全,她不能拒絕他的心意,“但是……請夫君記住,無論何時何地,母後今後背負著怎樣的罪惡和罵名,她都是我的母親。”
“我記住了,你的母親,我會好好孝敬,當做自己的母親。”楊慎交點頭。
翌日上了早朝後,楊慎交就在宮門外刻意等了吏部尚書蕭至忠,邀其議事。
蕭至忠雖然忙著案子,可見是長寧公主的駙馬都尉,欣然同意與楊慎交隨行去風雅閣。
兩人飲了幾杯酒,楊慎交就問起了相王和太平公主的案子,蕭至忠如實回答,確有此事。
“蕭尚書可找到謀逆證據?此乃大罪,聖上將這件事指給尚書調查,是十分信任尚書的!”楊慎交試探性的問。
“證據……尚未查實。”蕭至忠也感到兩難,他明知這皇後不容相王和太平公主,可也無可奈何。
“蕭兄可能要大禍臨頭了。”楊慎交嘆氣道,“也是尚書與我交好,我才有心提醒。”
蕭至忠愣住,忙問:“駙馬都尉何出此言?”
楊慎交不緊不慢答道:“太平公主與安樂公主皆是陛下的手足至親,陛下想顧念親情之人,蕭兄若是走錯一步,必定是四面為敵,成為朝廷的罪人。”
楊慎交暗示蕭至忠,若是硬生生給相王、太平公主扣上謀反的罪名,不僅得罪了許多人,身負罵名,而且今後陛下得知此乃冤案,蕭至忠也就成了皇後的替罪羔羊。算來算去,都不得好果。
“實不相瞞,楊兄,我也不願如此接受此案。”蕭至忠無奈道,“可是陛下和皇後親令我審理此案……”
“蕭兄可求自保,你在皇後面前盡心盡力‘調查’,再在聖上面前說該說的話。”楊慎交道。
“好!”蕭至忠連連點頭,“多謝楊兄提點,令我茅塞頓開!”
於是在中宗私下宣見蕭至忠,詢問案件進展的時候,蕭至忠流淚對中宗道:“陛下當初剛回長安時,境況窘迫,是太平公主極力保全啊;相王為皇嗣,毫不猶豫將太子之位相讓,足以可見陛下與他們的骨肉之情。而今陛下富貴已極,坐擁江山天下,為何不容一弟一妹?極可能是有人羅織罪名,陷害他們!陛下不可因為一個人的奏摺,就懷疑相王與太平公主。”
中宗雖然昏庸,但不至於傻到聽不明白其中含義,他與李旦、李令月相處很好,他們沒有理由支援李重俊來反對他。他現在沒有別的至親了,就剩下這一個弟弟和妹妹,想起武皇在世,他們兄妹患難與共……深覺得自己不該猜測骨肉同胞。
於是中宗下令結束調查此案,令相關知情者不許再提此事!
韋皇後一黨見陷害李氏宗親不成,又想著除掉深受中宗倚重的宰相魏元忠。李重俊謀反的時候,魏元忠的兒子參與了政變。
“魏元忠至親參與謀反,他肯定是心知肚明的。請陛下治罪,滅他三族!”韋皇後指使宗楚客在中宗面前彈劾。
但武皇時期,魏元忠曾為東宮校檢左庶子,親近過李顯,所以李顯不想追究魏元忠。
李長寧得知韋皇後極力打壓魏元忠,因敬慕魏元忠的為人,曾在武皇時期她就極力救過魏元忠一次。如今魏元忠已經快年過七旬了,在朝堂上也折騰不動。
於是李長寧與楊慎交商議後,楊慎交令周常去勸魏元忠上表請求告老還鄉,求個自保善終。
魏元忠請辭,中宗也答應了,中宗顧念舊情想讓他好好在家做個閑散官員,頤養天年。可是韋皇後的黨羽對魏元忠不依不饒,屢次請求中宗治罪。
李長寧也特意因為此事見了兩次父皇,數明魏元忠的功勞,即便是有什麼做得不好的,也該從輕發落。李顯懦弱而善良,他並不喜歡胡亂殺人,聽得進去李長寧的話。
宗楚客、楊再思等人再三上奏中宗,請中宗嚴懲魏元忠。這件事惹怒了中宗,他呵斥這些當臣子的竟然逼著他做自己不願做的失竊:“魏元忠為朝廷效命多年,功勞比你們大!你們整日指指點點,不想著怎麼好好治理國家,只會欺負老臣嗎?如何處治魏元忠,朕已有主意,無須你們來教!”
可盡管如此,韋皇後一黨依舊堅持彈劾:“李重俊貴為太子,都明正典刑,為何單單魏元忠很逍遙法外?”
最終中宗覺得心煩意亂,不得已貶魏元忠為務州尉,年過七旬的他經不起長途顛簸,行至四川涪陵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