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長姐李長寧不想與李裹兒多爭多搶,事事能讓則讓。

聽到李裹兒這話,李長寧心裡猛地一涼,她低著頭咬唇不語,大概是沒有想到李裹兒會帶這本書入宮,又在武皇面前為保全自己把她給指出來擋箭。

張易之將詩書呈給了武皇,武皇本也無心多看,只想著瞧上兩眼,但兩個孫女的反應異常,反倒是讓她起了疑心。

武皇翻開了詩書,很詳細地一篇篇翻閱著,有兩篇是駱賓王的詩,其一是《帝京篇》。

李顯、韋氏不明所以,但明顯感覺到大殿上的氣氛是冷凝的,那書裡一定有什麼大逆不道之句!兩人也變得驚恐不安了。

李長寧與李裹兒皆垂首低眸,不敢抬頭正視武皇的臉色,武皇最恨阻止她稱帝的那些人,凡有阻心者都被她一個不留地殺了。

“裹兒,這是你的書嗎?”武皇粗略瀏覽了這書,輕輕合上,不動聲色地問。

李裹兒猛吞了一口口水,失魂落魄道:“不是,是長姐的,我幫她收著,還沒來得及看。”

武皇又看向了李長寧:“長寧,是你的書?”

李長寧沉了沉心冷靜下來,躲是躲不過去了,如果這時她再反咬李裹兒,那最後的結局可能是姐妹兩人都被受罰。重則觸怒龍顏,武皇一句李顯與叛臣駱賓王有勾結,一家子就是被打入地獄人頭不保啊。

想到這兒,李長寧壯了壯膽,史上她不會死得這麼快才對,便沉著對武皇笑道:“回稟陛下,是我買的一本詩書,我平日閑暇時裡喜歡看看書。”

“你喜歡這書上什麼地方?”武皇又問,目光凝重而深邃。

“這些詩詞唱的皆是大周朝的繁榮興盛啊,國泰民安,皆因陛下雄才偉略,海納百川,愛民如子。”李長寧臉色笑意更甚。

李長寧這話說得很好聽,不但贊美武皇英明睿智,還贊其心胸寬大,如此一來,武皇還有什麼理由因這一本詩書上某個細節來深究而對孫女置氣呢?

武皇又笑了笑,遂覺得長寧聰明很是喜歡,揮手示意張易之將詩集還給李長寧,並用惋惜的口吻道:“這上面的詩寫得挺好。其中不乏大才之人,可惜跟錯了人,唉,若是他還在,朕必重用之!”

詩書回到了李長寧的手裡,武皇沒有動怒,李顯、韋氏這才鬆了口氣,以為自己是想多了。

李長寧臉色風輕雲淡,心裡卻已是翻江倒海,她琢磨著武皇的話,聽來她口中那“大才之人”指的正是參與謀亂的駱賓王。

駱賓王的檄文立論嚴正,先聲奪人,其羅列了武皇罪狀列數,寫得震撼感人。武皇初觀此文時,讀時嬉笑自若,後驚嘆問是何人所寫,並嘆息道:“如此有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

武皇不但沒有震怒,反而是愛惜駱賓王之才……李長寧以為自己即便是保住性命也少不了被重罰,武皇卻絲毫沒有怪責她……

這是李長寧第一次深刻地認識武皇,武皇並非她想象中麻木不仁、殘暴嗜殺,她由衷對武皇的感情從薄涼而變得複雜了。

見過武皇之後,李顯一家人被安置在紫宸殿北的夜華宮。韋氏看了在武皇面前鬧出動靜的詩書,惱得面臉發青,嚴厲訓斥李長寧與李裹兒,令兩人面壁思過,沒有她的準許,不準出房間半步!

“陛下也沒有說什麼,蓮兒就別生氣了。”李顯為愛女說情,寬慰妻子的心,“孩子年紀小不懂事,以後不犯便是。”

“顯,我們不能走錯一步啊。”韋氏感到了沉重的窒悶和壓力,如履薄冰,“不給孩子們些教訓,她們還會犯錯!”

韋氏當著李長寧與李裹兒將那詩集燒毀,令在房間裡抄寫宮規,若是抄寫得不滿意就不許吃飯,也不許邁出房門半步。

懲罰了心愛的女兒,夫婦兩人心裡也是難受的,他們抱在一起,互相寬慰取暖,危機感依舊重重。

☆、長夜漫漫的驚心

天色已晚,屋子裡昏暗冰涼,李裹兒無力地坐躺在床榻上,手捂住肚子,晚上沒有吃飯,早就餓得咕咕直叫。

李裹兒斜眼往外面看了看,外室的燈火亮著,李長寧還杵在那兒。這個屋子有兩個內室房間,李裹兒與長姐被安置在這裡。白天姐妹兩個人都沒說話,李裹兒心虛,躡腳躡手地走向外室。

李長寧坐在案幾上抄寫宮規,臉色淡漠,沒有理會李裹兒。今天在大殿上幫李裹兒,並不是為了不識好歹的妹妹,而是為了家。

“姐,我不是故意的,我很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說,所以才會那樣……”李裹兒探出了頭,眼中含著委屈的淚光,嬌美的容顏顯得楚楚動人。

聽見身後傳來嬌滴滴的聲音,李長寧不想與她爭執,敷衍道:“裹兒年齡還小嘛。”

“姐姐不怪我嗎?”李裹兒抿了抿櫻桃小紅唇,走到李長寧的身旁來,低著頭,“我知錯了,以後不會再犯,把姐姐推前面頂禍。”

“快抄宮規!”李長寧只想哼哼聲,她這個妹妹可心真大,懶得理會她,家裡那幾個同父異母的兄妹老在她手上吃虧。

李裹兒眼珠子一轉,機靈道:“母親才捨不得罰我們,明天她氣過了,我再說兩句好聽話,她就不會懲罰我們了!”

見李長寧不生氣了,李裹兒蹦躂著走到李長寧身邊,拉了拉李長寧的衣袖,滿是崇敬的語氣嘆道:“今天看到祖母陛下,她好威風厲害啊。我覺得陛下很親和,沒有想象中那麼……”後面的詞李裹兒沒有再說出口,那麼冷酷絕情,那麼心狠手辣。

普通女子憑借自己的美貌聰慧、見識手腕,步步登上了最高的龍座,怎能不厲害?李長寧聽說過太多有關武皇的傳奇,武皇為了誅殺異己政權牢固,任用酷吏製造了成千上百的冤假錯案。

風水輪流轉,武皇在得到滿意的結果後開始嚴整酷吏,那些殘害忠良的酷吏接連被送上斷頭臺,告密之風一蹶不振。後來武皇下令監察禦史情理舊案,先後平反冤獄八百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