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都把目光投向甘相公,顯然甘相公早已就是他們心中的裁判了。

裁判開口:“唉……開海之事,必然亂象叢生,要謹慎。”

司馬光面色一喜。

卻聽甘奇又道:“但是……以長久計,這丁口壓力越來越大,王相所言並非毫無道理,我經年征戰,不外乎也是為了開疆拓土,百萬人口遷河套開荒,無外乎也是為了種糧。而今唯有東北遼人之地未靖,這戰事還是要起的,因為東北之地也是肥沃之土,可成糧倉。說一千道一萬,社稷是什麼?江山是什麼?不外乎種地產糧也,為百姓世代之溫飽。”

司馬光立馬大急,說道:“相公,王介甫說海外有肥沃之土,豈能當真?萬一要是海外沒有肥沃之土便如此隨意開海,該當如何啊?”

甘奇笑道:“此事不難,且派人出海探一探就是,我在泉州倒也聽人說過海外肥沃之土甚多,但是那裡的土人卻都不知開墾之道,刀耕火種極為原始,當真是暴殄天物。不過這聽人說的也不作準,親自派人去尋一尋便是萬無一失。這般吧,派個陛下親近之人,領船隊出海走走,既是探路,也能宣揚國威,還可尋一尋這海外到底有沒有肥沃之地。如此一舉幾得,若是海外皆是蠻荒之土,那這海便不開也罷,諸位以為如何?”

甘奇這真是一舉幾得,李憲出海的事情,名正言順了,不然這般耗費錢糧的事情,又得在朝堂爭論不休。

至於海外有沒有肥沃之土,甘奇心中豈能沒有點數?這地球就這麼回事,只要稍稍往南,越是日照充足之地,越是適合耕種,而且降雨又多,水系又發達,隨便找棵樹搖一搖都能掉下來野果子,不用來種地豈不是浪費?

劫掠搶奪之事,其實也不符合這些保守派的道德理念。出海殖民,甚至奴役他人,這些事情都要一個名正言順的名頭,用來忽悠司馬光這一類人。倒也不是說儒家這方面的道德不好,而是文明太超前了,在這個時代,相比與其他人類文明,這道德理念超前了七八百年。

必須得回到肉弱強食,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司馬光聞言也就說不出什麼來了,反而還覺得甘奇很公正,不偏不倚,開口:“那便派人出去看一看,想我大宋,地大物博,物寶天華,天朝上國之所也,得天獨厚之國,何處還能比得上我大宋之地?”

得天獨厚,就是上天唯一的寵愛厚待。這不能怪司馬光沒有見識,而是隻能說古代中國人對於自己文明的自信。

這麼一番操作,明年只待李憲一回來,開海的事情就板上釘釘了。這叫徐徐圖之,溫水煮青蛙。

甘奇還一副不在意的模樣擺擺手:“那這事就議到這裡了,算不得什麼大事,我剛好在泉州有些船隻,便請陛下派個人就是了。”

皇帝趙頊倒也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抬手一招:“李憲,此事就交給你了。”

李憲上前大禮:“奴婢必然為陛下辦成此差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皇帝已然起身:“無事就退朝了。”

沒什麼事了,皇帝也就不多等。

甘奇抱著笏板轉頭而出,司馬光走到甘奇近前,像是有話要說:“相公……”

甘奇擺擺手打斷了司馬光的話語,說道:“你且往中書去,擬一篇討遼檄文,東北之處沃野千里,必要奪得,可養千萬之民也,這比開海來得方便。”

司馬光見得甘奇知道他要說什麼,立馬答道:“下官這就去擬詔,奪遼之地,開拓田畝,此乃上策也,相公高明!下官必然把這討遼檄文寫得讓所有人心服口服,痛陳遼人與我大宋百年積怨,不討不足以平天下人心。”

司馬光如今對打仗的事情一點排斥都沒有,主要是甘奇打仗太讓人放心了,甘奇打勝仗,那就好似舉手之勞。

是得打仗了,只待開春天氣轉暖,必須要把遼人徹底捏死,把這個巨大國家自古以來的基本版圖徹底定下來,從西伯利亞到南海,從東海之濱到西域萬里。

滅遼就是為了西伯利亞,不過滅完遼,西伯利亞面前還擋著一個女真,這也是個不大不小的麻煩。

還得給女真安一個名頭,華夏的名頭,想來想去,還是殷商後代吧,東胡自古以來就是殷商遺民,用來忽悠女真人,也用來忽悠宋人。這種辦法是高明的,壓迫與反抗總是在一起的,要想女真人不反抗,宋人就不能像遼人那麼欺負女真人,要想宋人不欺負女真人,就得給宋人一個能接受女真人的理由,殷商遺民就是這個理由。

若是女真人不願意接受,那就得先征伐一番了。

這塊巨大版圖內部的和平與團結,就得這麼弄。

又要打仗了,甘奇還是準備親自去,親自結束版圖之內的最後一場大戰,有始有終,史書之上,當是甘奇親自統一天下,百姓口中,也當是甘奇帶領大宋一步一步掃蕩寰宇。

甘奇這輩子都在沽名釣譽,他心中已然起了更大的心思,但是這份心思,不能對人言,卻又要做好一切的準備,不能造成社會動盪。

要想不造成社會動盪,就得不斷沽名釣譽,不斷不斷沽名釣譽,還得選定一個誰也說不出什麼話語的時機。

是的,甘奇想當裁判了,一個名正言順的裁判。

當裁判,只為了他心中的那些大戰略更好的實施,不必像今天這樣什麼事情都要搞得這麼繁瑣。

萬事一言而決,真正的一言而決!

喜歡回到北宋當大佬請大家收藏:()回到北宋當大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