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錢,公私分明(第2/3頁)
章節報錯
有人現身說法,有人煽動著,有人急不可耐要去得二十畝地,有人還在故土難離,有人觀望著,有人找到了看家護院做小廝的差事,準備得了十貫錢不走了……
軍中也開始了遴選,有人甚至主動要求離開,有人想方設法留下來。
一切都有條不紊進行著。
甘奇每天都在忙這件事情,時不時還親自到軍中督導遴選之事,也還抽查一些遴選完畢的名單。東京留五萬禁軍,一來得要真正的青壯,二來也要避免空餉之事發生。將來這五萬青壯還要重新制定訓練計劃,時不時考核訓練進度。
另外還有軍將裁撤辦法,這就複雜許多了,下層軍將按照年齡先裁撤一批,年齡大的必須裁撤,發放二十貫到五十貫不等的遣散費用,若是願意遷移到西北,四十畝到一百畝不等的土地。
中層軍將,年齡倒是限制不大,但是要進行考核,試卷甘奇親自來出,識字自然就是基礎了,其次是體力,接著就是答題了,題目五花八門,主要考歷史與地理,考歷史上各種戰爭案例的分析,考全國各地的基本地理形態,比如黃河、長江、淮河都經過哪些地方,哪裡是戰略要衝,哪裡是軍事重點……
不達標,自然就得裁撤,發放五十貫到一百貫的遣散費,願意去西北,那自然有一百畝到五百畝不等的土地。都不強制,自由選擇。
上層軍將,也考核,考核的東西差不多,留下來的,自然權力更大,裁撤的,那自然給錢自謀生路,想來這些人基本上不願意遷徙。
這也是甘奇在做試驗,那就是冗官,大宋朝當官的實在是太多了,文武都一樣,恩蔭制度,從文官到武官,都是如此,爹當官,兒子也當官。這就導致大宋朝的官員系統極為臃腫,軍中各種待遇高的虞侯副將,多如牛毛。
好在這大宋朝文官天下,猜測武官,這些武官翻不起來浪花。但是甘奇心中,這是一個開始而已,終究還得裁撤到文官身上來。比如晏幾道,就是裁撤的物件,進士都考不上,當個毛的官?
考進士,對於當官而言,是有一個基本素質的考核標準的,策論寫不好,連理解分析都沒有,那自然更不談當官的素質。
裁減官員,這是一定要做的。與之匹配的政策也有,那就是每一屆取進士的名額人數可以適當的增加。
恩蔭這一條,給大宋的財政新增了太多的負擔,本來大宋朝官員的俸祿就高,古往今來最高。還弄一堆閒人養著,哪裡負擔得起?
從武官開始裁,再裁撤文官。寄祿的,恩蔭的,皆要想一個辦法來裁撤。這辦法自然也是考核,有些人還是要留的,比如種愕,他也是恩蔭,但是他這一類的就得留下來。這考核之法,就是為種愕這種人設定的。
京畿開封就是試驗田,一切都按照甘奇的安排在做。樞密院系統,甘奇用起來如臂指使,也算是牛刀小試,真要開始改革政務了,肯定不會這麼順利。
每一樣事情,都得花錢,三司那邊早已經叫苦連天。
好在一個多月之後,王安石入京了,王安石先去見了皇帝,新官上任,參知政事,還兼了一個三司使。三司使是甘奇的意思,與皇帝商量了許久。
三司自然就是財政部,這得甘奇親自掌握住,王安石去再好不過,熟門熟路。
但是王安石到三司上班的第二天,就到政事堂來找了甘奇,面容憔悴不已。
王安石直入主題:“甘相公,此番裁撤軍隊,短短月餘,花費已達二百多萬貫之多,三司已然捉襟見肘,如此下去,若真把此事徹底辦妥,只怕要四五百萬貫,這筆錢,三司怕真是拿不出來。這還只是裁撤京畿禁軍,若是全國皆開始裁撤禁廂,花費只怕高達兩千萬貫,三司怕是拿不出這筆錢來。此事能不能緩一緩,慢慢來……”
王安石說的是現實。
甘奇搖著頭:“不能拖拉,必須快刀斬亂麻。朝廷一年總度支不過七千多萬貫,軍費開支就要四五千萬貫之多。今年把此事辦成,明年就可以節約兩千多萬貫,那軍費開支控制在兩千多萬貫,往後年月,度支便輕鬆許多了。”
“可是,這錢,下官實在一時半會變不出來……”王安石為難不已,軍費開支,本來是平攤到全年的,如今甘奇裁軍,裁多少,就得一次性兌付多少人的遣散費與路費,乃至於口糧。這等於把全年的壓力都放在一起了,王安石是真變不出這麼多錢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甘奇忽然問了一句:“介甫兄以前是不是與我說過青苗之法?”
王安石主持的變法之中,青苗法就是其中的一個重點,青苗法簡單來說就是朝廷放貸給普通百姓,一來保證百姓每一年都有積蓄來展開新一年的生產活動,避免那些青黃不接的事情,二來讓百姓免受民間高利貸的盤剝,三來可以讓朝廷賺一些利息錢。
但是這個辦法最後還是失敗了,只因為這一切都是由官府來做的,官府做這種事情,裡面不免就有腐敗問題,反倒成了官吏盤剝百姓的手段,造成了很多問題,比如官員為了政績,強制百姓貸款,比如官吏為了自肥,任意加高利息。
這個青苗法的政策,王安石昔日與甘奇說過一些想法,此時甘奇又提了出來。
王安石以為甘奇想要施行這個辦法,便道:“甘相莫不是準備施行此法?”
甘奇搖頭:“倒也不是,此法出發點極好,卻難以施行。低息貸款給百姓,這是生財之道,也是利民之舉,卻不能以朝廷來做,更不能以官吏來做。”
王安石想了一想,知道甘奇說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王安石不是不明白其中道理,但他為什麼非要做這件事呢?只因為大宋朝到得如今,高利貸實在太過厲害,民間對貸款的需求極大,但是卻只有高利貸一途,九出十三歸,高得嚇人。這也直接導致了許多問題,窮人越來越窮,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王安石想解決這些問題,但是他能想出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朝廷低息貸款給百姓。
貸款,在這個時代,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讓底層百姓保住自己本來就很少的資產。貸款的渠道卻只有一條,那就是高利貸。所以王安石的想法,是道理的,想用朝廷的力量讓需要貸款的人渡過難關。
當然,王安石也知道這個辦法,也有問題,就是那些官吏。所以王安石問了一語:“甘相莫不是還有更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