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奇一聽明日就要來上學,有些詫異,按理說要入官學,還得有一番考試,就算沒有正規考試,也該有一番考教,此時怎麼不用考試了?甘奇也知道自己這是得了便宜,連忙恭敬一禮:“學究容稟,學生家中還有私事未了,近期之內,怕是難以日日來進學,還請學究恕罪。”

若是一般學生如此說,呂頌只怕已經變臉了,心中也會覺得這個學生沒救了,還有什麼事情能比讀書更重要?但是甘奇如此一說,呂頌卻未生氣,反而還是笑道:“無妨無妨,事了再來也可。此番你能入學,便是好事,來年也為我開封府地界再爭一個進士。”

這就是政績所在了,大宋朝極為重視教育,為官一方,若是能把教育水平提升上來,能讓一個地方多中幾個進士,必然會升官。這叫作教化有功。

但自從晉朝以後,南北教育差異開始顯現,到得唐與唐之後,更是差異甚大。說白了,就是南方士子更加有才,往往一屆進士之中,大部分來自南方。到得明朝,甚至出現過北方士子一個未中,進士全都是南方人的景象。明朝的這件事情,還促成了特定時期南北分開考試選人的國家政策,稱之為南北分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南北教育的差異,在大宋朝已經就開始形成了,江南一地,幾個州府,甚至能出全國一半的進士。這顯然不是因為南北人智商有差距,而是歷史原因,歷史上的幾件事情,致使南北方讀書人的差距。

一是晉朝的衣冠南渡,西晉末年,元帝司馬睿,為了躲避戰亂,舉中原幾十萬士族南渡建康南京),建立東晉,幾乎中原所有文人家族,全部南下遷徙。再就是唐朝安史之亂,又有大量士族往南遷徙,這就是第二次衣冠南渡了。

這就是導致現在北方讀書人不如南方讀書人的原因所在。如今汴梁城雖然是國都所在,但也地處北方,學風上還真比不得江南之地,甚至相去甚遠。

再到後來北宋末年靖康之變,連汴梁城多年從全國各地重新聚集而來的計程車族,也幾乎都往南方遷徙了。這一次就更加徹底了,直接導致明朝開國之時,朱元璋登基開考,進士之中,竟然沒有一個北方人,全部都是南方人,這件事情在當時造成了巨大的風波。

也是因為這些歷史原因,這位開封官學的教習呂頌見得甘奇入學,才會如此高興,甚至甘奇近期之內不來上學都不在乎,好似甘奇來了,下一屆科舉,開封府本地就有了一個板上釘釘的進士了。

甘奇倒也沒有想到這位老學究如此好說話,還又是一禮:“拜謝呂學究。”

呂頌一臉欣慰上下打量著甘奇,捋著鬍鬚笑道:“無妨的,記得事情處理完畢了,一定來進學,老夫雖然學淺,但是多少也有些見解,定然不會藏私,一定傾囊相授。”

甘奇便也知道在文人圈子裡沽名釣譽,並非都是壞處,帶來的好處也是實打實的,反覆謝過之後,甘奇又道:“束脩之禮,學生來日再奉上。”

束脩,就是拜師禮,這是慣例,拜師總是要交學費的。

未想呂頌竟然連連擺手:“不必不必,你拿去多買些書籍筆墨就是。”

這讓甘奇有些訝異,卻還是說道:“來日再拜學究當面,不敢失禮。”

兩人推讓一番,甘奇出門回家,呂頌竟然一直送到門口。

待得甘奇走了,呂頌高興回頭,還逢人就說:“你可知道剛才何人來報名了?”

“何人?”

“甘奇,汴梁甘奇,《秋蘭賦》之甘奇。”老學究高興說完,又腳步輕快往裡,見人再說。

片刻時間,整個官學都知道《秋蘭賦》之甘奇來進學了,好似什麼了不得的大事一般。

唯有出門而去的甘奇,好似想起了什麼,自言自語說道:“還想起來了,吳承渥這廝吃我的,學我的,家中那麼有錢,怎麼沒有束脩之禮?”

喜歡回到北宋當大佬請大家收藏:()回到北宋當大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