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節
章節報錯
俗的陳見提出了嚴厲的挑戰,使一些人無以適從。除了把《莫利斯》歸為失敗之作以外,也有一些評論家索性不提這部福斯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莫利斯》是失敗之作嗎?這部小說的情節比較簡單,結構與其它作品相比也顯得鬆散一些。主要人物之一、莫利斯的情人和救星艾列克在小說三分之二的篇幅過後才出現,但全書最大的敗筆是克萊夫得了一場感冒,病癒後變成了異性戀,提出與莫利斯斬斷情絲。書中 沒有給克萊夫的突變提供足夠可信的解釋,雖然我們可以用克萊夫雙性戀的假想來解釋,但畢竟太顯唐突。2從風格上講,《莫利斯》雖然再現了福斯特典型的流暢語言,但表達很帶有日記體的風格,而且明顯地用了很多短句,所以沒有象其它作品的顯得精雕細琢。然而正是這份自然使《莫利斯》成為最真實反映作者心態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莫利斯》的主題遠遠地超越了當時社會的承受能力,整部作品是一腔誠實而自尊的呼籲。對福斯特來說,《莫利斯》代表著他思想上的一個飛躍。 此時他已不再提倡和解與妥協式的溝通,而是呈現人物與本階級決裂。這種決裂不僅給莫利斯帶來了幸福,而且為作者十年後創作《印度之行》作了思想和精神鋪墊。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福斯特加入了國際紅十字會並趕往埃及。1917 年他在亞歷山大港認識了英俊的電車司機默罕默德 〃艾爾 〃阿多。他們之間的戀情持續了兩年,在此期間福斯特給一位密友的信中說:
我好像正在寫《莫利斯》的續集。我現在對此的瞭解已增進了許多。很多人在缺乏真情實感的生活中度過了青春時光,實在令人悲嘆。我以前對此有所知聞,但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強烈的體會。我的運氣真是奇妙。
福斯特稱這場充足的愛情經歷使他真正成為“一位成熟的人”。1919 年阿多結婚後,福斯特離開了亞歷山大港回英國,但兩人仍保持書信來往。三年後阿多得肺結核去世前,福斯特從印度回國的途中探望了他。阿多的去世對福斯特的打擊很大。
1921 年,福斯特第二次去印度,擔任德瓦省君王的私人秘書。當後者得知福斯特的性傾向時,還對他提供了特別照顧。這次旅行使福斯特再次目睹了英國殖民統治醜惡。這種反感促使他寫出了《印度之行》,於1924 年發表。小說描寫了英國小姐阿苔拉去印度與一位英國駐官訂婚,認識了當地的醫生阿齊茲。一次他們去山上野餐時,阿苔拉走入了一間陰森的巖洞,幻覺被阿齊茲強奸。當時 印度獨立風潮已經風起雲湧,英方試圖透過審判阿齊茲來向當地族民施壓,但清醒後的阿苔拉小姐不顧英方的慫恿,最後在法庭上主動承認了自己的錯覺,還以阿齊茲清白。
《印度之行》的揭露性與批判性超越了福斯特以往對一般中産階級所持的曖昧態度,作者透過阿苔拉小姐反映了對殖民統治的反感與對受壓迫民族的同情,她最後為阿齊茲的清白辯護標誌著與自己出身階級的決裂。有趣的是,d. h. 勞倫斯對《印度之行》愛不釋手。當很多讀者對阿苔拉小姐的巖洞幻覺大惑不解時,勞倫斯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指出那是因為阿苔拉小姐對棕色面板的阿齊茲情有獨鐘,壓抑的環境使她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性幻想變相地表達了出來。而阿苔拉小姐的這種慾望正是福斯特鐘情深色面板的印度男子的間接寫照。
《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最受歡迎和流傳最廣的作品。當有人問及福斯特在此之後為什麼沒有其它的小說發表時,作者回答說他不可能再創作自己沒有真實感受的作品。早在 1914 年寫完《莫利斯》時福斯特自己就坦言“厭倦了被允許觸及的侷限於男歡女愛的主題”。後來他說 “我想寫人們能讀的小說,但我對平常人指異性戀者)的興趣已經殫盡了”。作者死後發表的同性戀短篇小說集《生命來臨》中則反映了他對“非平常人”的興趣。
三十年代後福斯特的注意力逐漸轉向了政治和社會問題,尤其對民權和自由特別關心。1928 年官方禁止發行雷德克利夫 〃霍爾radcyffe ha)的女同性戀小說《孤獨之井》the e of oneiness )時,福斯特與女同性戀作家弗吉尼亞 〃沃爾夫 virginiaof )帶頭對此表示強烈的抗議,並在法庭上為霍爾聲言。針對納粹在歐洲大陸的猖獗,福斯特出任了全國公民自由委員會的首任主席,呼籲大眾不要盲目跟從張伯倫政府的綏靖政策,要用清醒的頭腦對待法西斯的擴張,不要輕信希特勒的諾言,不能為自身的和平而冷眼旁觀其他民族受欺淩。1938 年《慕尼黑協定》簽訂後,大不列顛舉國陶醉於和平的幻覺中,這時福斯特寫下了《我的信念》hat i beieve ),喊出了 “如果我要在背叛國家與背叛朋友兩者之間作一抉擇的話,我希望自己有膽量背叛這樣的國家” ,充份表現了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膽識。二戰爆發後,福斯特在英國廣播公司電臺bbc )上堅定地宣傳人道與正義,對法西斯和獨裁進行了激烈的抨擊,並提醒人們要以防英國自身也可能成為獨裁的政權。福斯特這時期的言論後來收錄於《為民主的兩個乾杯》tocracy )中。
1930 年福斯特結識了二十八歲的警察羅伯特 〃巴金漢,兩人 的情誼維持了四十年之久。1932 年福斯特寫道: 快樂。
我的快樂已經持續了兩年。
這種快樂還沒有結束,但我要把它在被痛苦毀滅之前記錄下來。
快樂可以來源於人的本性,而不必象宗教人士所說的只能透過奇跡來獲得。51 歲至53 歲的兩年間,我是如此地快樂。我想提醒世人,他們的快樂也會到來。這就是唯一值得轉告的資訊。
羅伯特結婚後,他的妻子逐漸接納了福斯特為家庭的一員。羅伯特的子女後來也把福斯特當爺爺看待。羅伯特的兒子和孫子都取名為摩根,他的家也成為福斯特朋友們聚會的場所。1970 年 7 月 7 日,福斯特在羅伯特的家中去世。
福斯特文學作品與他倡導的人文主義與人道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正如同性戀作家依舍伍德isherood)所言: “雖然他也有擔心和害怕的時刻,而且從來沒有對此加以掩飾,但他確實為實現自身的價值而活。福斯特的為人和他的作品是在希特勒的炮彈轟炸下唯一值得搶救的……”
注:1八十年代初期曾經導演《孤星血淚》、《桂河橋》、《阿拉伯的勞倫斯》與《日瓦戈醫生》等佳片的大衛 ·裡恩david ean)將《印度之行》成功地搬上了銀幕,為他的藝術生涯劃上了一個漂亮的句號。該片不久在中國上映。此後同性戀藝術伴侶默謙德和艾佛瑞erchantivory)的電影公司出品的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也在國內上映,使福斯特被更多的中國大眾瞭解。
2當默謙德-艾佛瑞電影公司將《莫利斯》搬上銀幕時,這一情被節被改為克萊夫的劍橋同窗瑞斯利爵士因同性戀東窗事發被判刑,前程盡毀。克萊夫為防重蹈覆轍,提出與莫利斯分手,並為保持 “體面”與一位門當戶對的女子結婚,過上了 “體面”但毫無感情的夫妻 生活。
<101nove.e,
1913年動筆
1914年完稿
獻給更幸福的一年
全校——也就是說,三位教師和所有的學生每個學期出去散步一次。那通常是令人愉悅的郊遊,每個人都企盼著,將分數拋在腦後,無拘無束。為了避免擾亂紀律,總在臨放假之前組織,這個時候即便放縱一些也不礙事。與其說仍在學校,倒好像是在家裡接受款待,因為校長夫人亞伯拉罕太太會偕同幾位女友在喝茶的地方跟他們相聚,熱情好客,像慈母一樣。
亞伯拉罕先生是—位舊腦筋的私立預備學校校長。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