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最佳導演(第1/3頁)
章節報錯
導演,是製作影視作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用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人。是把影視文學劇本搬上熒屏的總負責人。
作為影視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的任務是:組織和團結劇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和演出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眾人的創造性勞動溶為一體。
導演就好比軍隊的最高指揮者,一部影視作品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視作品的風格,也往往體現導演的藝術風格和性格,更能體現出導演看待事物的價值觀。
在電影未出現之前,相對戲劇歷史的源遠流長,導演身份的出現和確立是很重要的——這至少說明,只有在戲劇的各種物質和精神要素都有了相當的積累發展後,才需要導演來統一各戲劇元素,來組織演出。
一般戲劇史公認的第一位導演是德國的梅寧根公爵。在導演誕生之前,組織演出的工作由劇作家、富有經驗的主要演員或劇院經理來擔任。
隨著戲劇自身的發展,戲劇導演的定義也在與時俱進。回顧20世紀戲劇史,有一點毋庸置疑,即導演的權威和作用在戲劇演出中越來越重要。
十九世紀末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創造了電影藝術,二十世紀初英國的約翰·貝爾德創造了電視技術,影視的出現使導演的再創作以影視文學劇本為基礎,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文學劇本的構思,對導演影視作品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排程,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
然後物色和提案提議選擇演員。並根據具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視作品總的創作計劃。
導演還要按照製片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後期工作,直到影視作品全部攝制完成為止。
藝術上沒有服從領導和聽命指揮,導演也不是片子的教頭,導演的意義就是組織片子的安排人之一和片子的指導員,相當於大隊中的大隊輔導員和軍隊中的指導員。
“縱觀導演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用靈魂或者脊樑來稱呼導演絕非一種誇大,而是現實的結合。”陳可辛侃侃而談。
“今年是華語片輝煌的一年,今年的角逐也是值得銘記的一年,我們有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李安導演參與,也有創造華語片票房紀錄的王夢導演參與,更有用文藝敘說執著的姜文導演,也有電影一直有細膩的人文關懷,喜歡在電影裡描繪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人的真實面貌的爾冬升導演。說實話四位都是我很尊敬的導演。”
又感慨的說:“說起來,我去年奪得最佳導演是多麼的榮幸,看到今年的四位你會發現,不進步就要被淘汰,說起來導演也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職業。”
“呵呵……”
一直以來不茍言笑的陳可辛,忽然的冷笑話讓大家忍俊不禁。
但整個華娛界,每年製作的電影不下幾百部,有七成連上映都沒有機會,剩下的三成中,兩成票房撲街,收不回成本。
只有一成勉強可以賺一點,而不倒5可以大賣。
就是賺大錢了,你也不一定能得獎,這樣總結起來,能站在這的導演,都是千軍萬馬走過來的。
而今年,像之前說的,《色戒》拿遍了獎項,《畫皮》賺遍了票房。兩部華語片綻放了很大的色彩,為華語片的崛起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拋開人為的炒作,拋開媒體丟擲來的《畫皮》和《色戒》對立。
嚴格來說,今年的確是輝煌的一年,按照王夢後世的經驗來說,現如今才是中國電影崛起的開始。
1997——2007這十年,是中國電影丟失的十年。隨著明年的奧運,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電影的春天正式到來了。
王夢用近三年的時間,打下了一片江山,此刻才是大展前途的開始。
導演們都不傻,都能看得出大陸電影市場的崛起,也能感受到未來的電影會容易很多。
《畫皮》突破3億大關,拉下《泰坦尼克號》,總體票房持續增高,這都是鮮明的標誌,標誌著中國電影票房開始強大了。
再拋開商業和藝術不說。世俗點講,票房才是第一主題,你沒有票房,電影拍得再好也是一陣唏噓。
只有赤果果的收益,才能讓更多的人才加入電影行業,才能讓更多的導演認真去琢磨怎麼拍好電影。
所以,陳可辛的敘說,在做的,尤其是導演製片們,都明白。
而崛起的號角,就是依《畫皮》為首的商業崛起,也是依《色戒》為首的文藝起飛。
《色戒》一部文藝片,大陸拿到1.6億的票房,李安的榮譽和名聲貨真價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