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思杳淡然一笑, 說道:“嫂子說的不錯,只是嫵兒自幼身有弱疾, 須得格外留神照看, 還有些細小毛病。早些說明白為好,免得屆時煩累嫂子。”

姜紅菱哪裡不明白他這言下之意, 只是不肯鬆口,淺笑回道:“既是這樣, 打發個四姑娘身邊的人來說不是更清楚明白?又何必勞煩二爺親自走這一趟呢?”

顧思杳眸中精光微閃, 莞爾頷首道:“嫂子說的是,原是我想的不周到。”

姜紅菱便端了茶碗, 低頭抿茶, 再不看他。

顧王氏不知這對男女話裡的隱情, 只當他們說家常閑話, 便插口道:“你嫂子家務繁忙,如今侯府這邊裡裡外外樁樁件件都靠著她,便有些顧不上的地方。她既不得閑, 你待會兒打發個人來說就是了。你便幹你的去,免得耽誤了你的正事。”

祖孫三個又坐了片刻,顧王氏便說要做佛前的早課,姜紅菱與顧思杳遂告辭了出來。

出得門外, 姜紅菱也不理會顧思杳, 便往馨蘭苑尋蘇氏去了。

顧思杳立在她身後,看著那窈窕的身影遠去,不覺眯細了眼眸。

姜紅菱一路往馨蘭苑行去, 如素跟在她身側,回頭望了一眼,低聲說道:“奶奶,二爺正往這邊看呢。”

姜紅菱低斥了一聲:“莫要做聲。”心底卻不因不由的生了些氣。

到了馨蘭苑,太太蘇氏正同顧婉商議嫁妝事由。

見了姜紅菱進來,蘇氏連忙吩咐丫鬟搬座倒茶,又問道:“這時候過來,可吃了早飯不成?”

姜紅菱含笑回道:“在老太太那裡吃過了。”

顧婉磕著瓜子,一面笑道:“誰人能像嫂子這般投老太太的緣法,如今一日三餐,老太太都離不得嫂子呢。一眼不在跟前,便要同人唸叨。昨兒傍晚,我去陪老太太說話,老太太還說起來,如今府裡的人都有些倒三不著兩的。行事說話上,唯獨嫂子是個拔尖兒的。多虧現下有嫂子主持局面,不然這家中還不知要亂成什麼樣子。”

那蘇氏早已吃過了幾場苦頭,也總算明白了自己不是管家的那塊材料,如今她事事皆倚仗著姜紅菱,唯恐再鬧出什麼亂子,又被上頭剝了權柄。聽了女兒這番話,心頭也並沒什麼不快,倒還附和了幾聲。

三人坐了一會兒,蘇氏便道:“我一早就打發人去叫你,回來卻說你去了松鶴堂。我聽是老太太找你,便不曾去催了,想著不過一時三刻的事,誰知你竟到了這會兒才過來。”

姜紅菱淺笑道:“陪老太太坐了一會子,就耽擱了。”因問道:“太太尋我什麼事?”

蘇氏便道:“宋家打發人來,說要定下婚期,又說今年的六月十四是個黃道吉日,想娶婉兒過去。只是我想著念初的喪期還未盡,再拖一拖為好。”

姜紅菱聽聞此言,心中不覺一咯噔。

前世顧婉為顧嫿設計,清明那日強行吃了艾草團子,登時發病,被宋家以隱疾為由退婚。這一世因她從中作梗,顧嫿的詭計未能得逞,宋家自然也沒了退婚的由頭。

然而宋家要退掉這門親事,與顧婉身子康健與否並無關系。因著顧家不興旺,宋家便覺娶這房媳婦於自家的前程一無好處,一次不成自然便要有第二次。無論如何,他們總是要退婚的。

但眼下,他們竟然追上門來要定下婚期,卻是何故?

姜紅菱心中仔細琢磨了一番,忽然想起一事。今年下半年,朝廷秋闈,若無記錯宋家那小公子便要進京赴考。宋明軒此去便是金榜高中,後來便聽人說起,宋家那位進宮做妃子的娘娘,替他另尋了一門好親。那宋明軒自此再不曾回來,顧婉聽了這訊息,還大病了一場。

顧婉與宋明軒的婚事如若拖將下去,宋明軒下半年必定要進京,後面的事情也就順勢而成。宋家該是算準了顧家才辦了喪事,顧婉哥哥方才過世,沒有妹妹立刻就出閣的道理,便蓄意將婚期定在了六月,料定顧家必是不肯的。這般便是顧家的女兒不嫁,並非宋家不娶。

姜紅菱原本想著,既然宋家看不上顧家,即便顧婉強行嫁過去,也必定過不舒心。這門親事,黃了也就黃了。然而那日看著顧婉與宋明軒相處的情形,這兩人是分明是彼此有意的。

姜紅菱同顧思杳定情以來,對這同戀人分別之苦,有切膚之感。這兩人若是便這般分離了,倒也當真可惜。

她心念微轉,便向顧婉含笑問道:“妹妹卻是什麼意思?”

顧婉聽著母親與嫂子談論自己婚事,早已羞紅了臉,垂首輕聲道:“但憑母親拿主意。”

姜紅菱看在眼中,便同蘇氏說道:“二姑娘過了五月底的生辰,也就滿十五了,論起來也正是出嫁的年齡。宋家這會子要來定婚期,也沒什麼不妥。然而太太說的也不錯,咱們家年頭才剛辦了大少爺的喪事,沒有哥哥喪期沒完,妹妹就出閣的。宋家要把婚期定在六月,卻是什麼意思?”

蘇氏有些不以為然,說道:“想必是人忘了,也是有的。”

姜紅菱搖頭道:“彼此是割了衫襟的親家,哪裡就把人家家門裡這樣大的事忘了的?何況,宋家是什麼樣的人家?世代為宦的書香門第,能連這點忌諱都不知道麼?今年下半年朝廷秋闈,宋家的那小公子怕是要進京。這一去,不知要生出什麼變故呢。太太若問我的意思,我想著今年六月必定是不成的,但這婚期卻要是要定下來,免得他們到時候有話說。”

蘇氏經了幾場亂子,是再不敢違揹她的言語,又事關女兒的婚事,自然穩妥為上,無不依從,點頭如啄米一般:“你說的很是,只是定在哪一天為好?”姜紅菱說道:“不若就放在明年六月間,這一年了也該除服了,二姑娘又大了一歲,嫁妝諸般也都齊整了,正好出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