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弘農郡的時候,夏侯惇帶人趕來和曹操匯合,別看夏侯惇上了年紀,鬍鬚鬢髮也都白了,但是沒有一個人敢小看這個“盲夏侯!”

夏侯惇既是曹操的股肱心腹,也是曹操的兄弟,更難能可貴的是,直到現在,夏侯惇的官爵還是朝廷冊封的。

從名義上兩人都是漢室的官員,兩人的關係是並列的,並不是隸屬於君臣的上下級的關係。

這是曹操破例給夏侯惇的待遇,像鍾繇、曹仁、夏侯淵這些人,現在都或多或少的擔任了魏國的官爵,毫無疑問成了曹操的屬臣,而夏侯惇則不是。

一見面,夏侯惇便憂心忡忡的說:“孟德!你只給了張遼他們一萬援兵,能行嗎?我有些放心不下,要知道孫權每次出兵陣仗都很大,這一次自然也不例外,僅憑合肥的一兩萬人馬,能擋得住孫權的大軍嗎?何況張遼李典樂進他們向來是面和心不和,若關鍵時候再起了爭執,後果不堪設想。”

曹操笑了,“元讓!你多慮了,兵在精,不在多,將貴謀,不在勇。張遼有勇有謀,李典也文武兼備,樂進老成持重,行事謹慎,若給他們增兵太多,反而不妙。說不定三人會覺得我輕看了他們的能力,正因為兵力不足,三人方可同心協力,力保合肥無虞,即便不能取勝,也能守住合肥。至於他們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但他們都是顧全大局之人,關鍵時候的表現還是很讓人放心的。”

夏侯惇點點頭,說起李典和張遼,兩人的矛盾和孫權身邊的淩統和甘寧差不多,當年跟著呂布的時候,張遼曾經進攻過兗州的乘縣,殺死了不少李典的族人。

後來即便“同殿稱臣”,都是曹操的部下,可兩人的矛盾卻從來就沒有化解開。

至於樂進,因為性格過於沉穩,一向寡言少語,自然而然,跟性情豪爽的張遼和脾氣剛毅的李典有些“格格不入”

出兵之前,曹操已經把薛悌派往合肥,並親筆寫了一封信,信封上面言簡意賅只寫了四個字“賊至乃發!”

曹操跟夏侯惇閒聊了一陣,忽然想起一件事,他記得弘農王劉辨的墳塋就在附近,想停下隊伍過去拜祭一下。

夏侯惇笑了,“孟德!你越是上了年紀,越容易念舊,弘農王當政還不到一年,按照禮法,不應當接受朝臣的拜祭。”

再說,連許都的那位真正的天子,曹操都不放在眼裡,如果冒然前去拜祭故去的弘農王劉辨,根本毫無意義。

曹操自嘲的笑了,雖然沒有親自過去拜祭,但還是派心腹過去看了一下,聽說劉辨的墳塋沒人理睬,已經長滿了荒草,成了孤墳野冢,曹操不由得沉默了好長時間。

如果不是董卓亂政,劉辨的命運也不會如此悽慘,僅僅當了幾個月的皇帝,就被人一腳踢開了。

經過一個月的行軍,渡過黃河,越過潼關,隊伍長驅直入,順利的來到散關附近。

夏侯惇詢問:“孟德!要不要從散關進兵,沿著褒斜道一路向漢中進兵?”

曹操詭異的笑了,“褒斜道是關中向漢中進兵的最佳捷徑,路途最近,山道也相對比較平坦,但老夫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曹操一向用兵如神,詭詐多計,行軍打仗往往喜歡出人預料。

他料想張魯必然會在褒斜道的南谷口設下重兵,所以故意避開褒斜道,向祁山道進兵,沿途也便於跟夏侯淵匯合,順便安撫雍涼歸降的降將。

又過了幾日,大軍抵達陳倉,順利跟夏侯淵等人匯合,到現在,曹操的隊伍已經超過了十萬人。

夏侯淵之前表現出色,攻滅宋健,重創韓遂,以閃電般的攻勢掃平了涼州,光是收降的降將就多達幾十人。

曹操親自擺酒設宴,安撫趙昂、姜敘、閆行這些降將,對他們一一加賞,大肆封官。

酒宴過後,曹操把趙昂等人召集在身邊,詢問可否從祁山道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