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定率田畝制(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循今年才二十一歲,正是滿懷鬥志,積極進取的時候,他有這樣的想法和耐心很正常,如果是劉備,別說二十年,還能活十年就不錯了,更不要奢望平定天下了。
龐統現在愈發覺得自己跟對了人。
確實年輕和鬥志是劉循的一大優勢,誰也比不了。
曹操已經六十歲了,頭風日益嚴重,身體每況愈下,精力也大不如前,何況他的身後還有一大堆的煩心事。
心懷漢室的反叛勢力、還有曹操一生都專橫跋扈的推行“唯才是用”的用人制度,世家的力量也不容忽視,因為唯才是用很明顯剝奪了世家的利益。
關於曹操的繼承人也困擾了他許多年,很難有個滿意的結果。
而劉備比曹操也小不了幾歲,這些年連番遭受挫折和打擊,尤其是上一次奪取益州失敗,還被劉循斬斷了一條手臂,劉備的鬥志也明顯大不如前。加上劉禪年齡太小,又沒有過人的才能,日後也是個大麻煩。
而孫權雖說暫時沒有後顧之憂,但以後他的子嗣也未必不會出現問題。
劉循馬上頒佈命令,王文立刻照辦,當即草擬文書,等劉循看過之後,馬上佈告各地,推行按人口徵稅的“口錢算賦制”和鼓勵多生多育的獎勵措施。
接下來,劉循又認真詢問:“什麼是定率田畝制?”
黃權解釋道:“田畝制分兩種,一種是定額,一種是定率,所謂定額顧名思義,一畝地不論打多少糧食,官府抽取的糧食的數額都是不會改變的;而定率收稅就是根據一定的比率,基本上是收取五成,百姓如果耕種的糧食喜獲豐收,收穫的糧食越多官府徵收的也就越多。”
劉循點點頭,明白了,現在益州採取的是定率田畝制,徵稅完全是站在官府的角度上,百姓糧食收穫的越多,交稅也就越多。
劉循當即搖頭,“這可不行,打的多交的就多,根本不利於調動百姓耕種的積極性,這樣吧就按照定額收稅。”
黃權問:“定額?那應該定多少呢?”
“現在畝產多少?”劉循關切的問。
黃權道:“巴蜀的田地大多是長江之流的衝擊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畝產明顯比中原高出一截,大概平均5石左右。”
一石大概是四五十斤,照此推算的話,糧食的產量其實並不高,每畝地才二三百斤。
漢初,田地以240步為一畝大畝),以100步為一畝小畝)。
漢武帝后期全國統一行大畝。一尺23.1厘米,六尺為一步,寬一步長二百四十步為一大畝,合後世0.692市畝,寬一步長百步為一小畝,合後世0.288市畝。
劉循想了想,一錘定音的說:“原來按定率收的五成,也就是一畝地平均徵收1.5石的糧食,這樣吧全部換成一石,告訴益州的百姓,超過一石,所收穫的糧食歸他們自己所有,官府絕不再多徵一粒米!”
其實,還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問題,需要處理,就說這田地,其實一多半都掌握在豪門權貴的手中。
但劉循現在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來處理這些問題,只能儘量的讓百姓多得到一些實惠。
即便有很多人排隊想求見劉循,不外乎想走關係攀交情,替那些被董和懲治的官吏求情申訴,劉循一概不見,全部讓王虎、王平等人給趕了回去。
誰的問題誰負責,既然劉循把事情交給了董和,他絕不插手,難得回成都一趟,劉循儘量抽時間陪在母親身邊,讓自己多一點放鬆的時間,再多的事情,劉循也不希望都壓在自己身上。
不過,大年三十這一天,劉循專門抽出時間,去了鄭度的家中。
“咚咚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