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苦等六年(第1/2頁)
章節報錯
說完之後,龐統深深的看了趙雲一眼,“好了,時候不早了,我也該走了。”
趙雲沒有挽留,當走到門口,龐統又停住了腳步,似乎想起了什麼事情。
回頭看向趙雲,龐統問道:“子龍!你捫心自問,你究竟忠的是劉備,還是忠於自己所秉持的信念?”
趙雲頓時一愣,龐統笑了笑,徑直推門走了出去,過了好一會,院中還飄蕩著那真情流露的爽朗笑聲。
趙雲久久的陷入了沉默,一個人怔怔的坐著,龐統這個問題,一下子讓他的記憶回到了二十年前。
自黃巾起義之後,中原各地盜賊四起,舉旗造反的人多的數不勝數。
這些頭目本來都是窮苦的百姓,名字也沒幾個像樣的,不外乎“土根”“大眼”“狗娃”“三剩”,可是既然要造反,原先的名字自然不夠威風,於是這些人紛紛給自己起了響亮的名號。
身形矯健的叫“張飛燕”,眼睛大的叫“李大目”,鬍子少的叫“於羝根”,騎白馬的叫“張白騎”,嗓門大的叫“張雷公”……這些人打著造反的旗號,為禍一方,給各地造成了極不穩定的影響。
於是各地紛紛招募兵勇,保境安民,趙雲因為從小跟隨名師學藝,加上人品端正,嫉惡如仇,深得當地百姓的擁護,被推舉做了常山郡守的校尉。
也就是“守備隊隊長”。
後來,董卓亂政,群雄並起,公孫瓚和袁紹為了爭奪冀州,打的不可開交,常山身為冀州的一個郡縣,自然要確立自己的歸屬問題。
當時的冀州歸屬不明,趙雲陷入了痛苦的抉擇,是輔佐袁紹,還是輔佐公孫瓚?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趙雲投奔了公孫瓚。
公孫瓚在當時極有名望,多次出兵抵擋異族入侵,提到他的名字,不管是烏桓、還是鮮卑,無不聞之喪膽。
尤其是公孫瓚統帥的三千“白馬義從”,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且,公孫瓚還帶人痛擊入侵青州的黃巾兵,殺敵數萬,戰功卓著。
袁紹雖然頂著“四世三公”的五彩光環,卻只顧著搶奪地盤,沒什麼出彩的表現。
公孫瓚聽說趙雲來投,欣喜不已,接見他的時候曾當面詢問:“聽說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紹,怎麼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
趙雲當時的回答是:“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鄙州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並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您。”
接觸時間長了,趙雲對公孫瓚的表現愈發感到失望,原來公孫瓚跟袁紹一樣,也只顧個人私利,只顧著爭奪地盤,對百姓的疾苦毫不理會。
直到遇到劉備,趙雲漸漸沉寂的心才陡然煥發生機,從劉備身上他看到了希望!
從徐州回來後,沒多久趙雲的兄長便生病去世了,趙雲便以此為由向公孫瓚“請假”,回鄉給兄長送葬,可直到公孫瓚被袁紹打敗,趙雲也沒有回去“銷假”。
可離開公孫瓚之後,整整六年,趙雲卻一直留在常山。
不是他不想輔佐劉備,那幾年劉備的確不怎麼爭氣,先後兩次做了徐州牧,但時間都非常短,第一次一年多,第二次還不到一年。
趙雲在常山,劉備在徐州,遠隔千山萬水,每一次趙雲剛剛打聽到劉備的下落,正要去投奔,劉備就不知道被打的跑到哪裡去了。
劉備那段時間,不是在逃命,就是寄人籬下。
有時候甚至連劉備自己都不知道,這頓飯吃了,下頓飯會在哪裡吃?
後來終於打聽到劉備投了袁紹,適逢官渡大戰爆發,趙雲馬上趕去投奔。
苦等了劉備六年,趙雲無怨無悔,當時劉備在袁紹的身邊,如履薄冰,孤苦無依,趙雲不僅來了,還在袁紹的眼皮子底下神不知鬼不覺的幫劉備招募了數百壯卒,後來劉備尋了個藉口離開鄴城,脫離袁紹的控制。
自那以後,趙雲便寸步不離劉備左右,為他東征西討,開疆擴土,立下無數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