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恃才孔文舉,傲物禰正平(第1/4頁)
章節報錯
劉備來曲阜,孔融並沒有去城門口迎接。
典韋的眼中露出了怒火。
“孔文舉小兒,焉敢如此!”
冠軍侯劉備,現在可以說是大漢聲望最高的人。
哪怕是原來暴戾的董卓,都不敢輕易惹起劉備的怒火。
在借劉協之手削劉備兵權不成功之後,董卓就不敢繼續下詔,免得給自己找不痛快。
孔融雖然在大漢也有些才名,卻大部分是靠祖宗孔聖的蔭護。
目前孔融只是孔廟的守廟官,在劉備面前,可以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孔融的失禮如果傳出去,將會讓他的名聲急劇下降。
......
劉備拍了拍典韋的肩膀。
“典韋,文舉先生是因為我拒絕朝廷的詔令怪罪於我,待他明白其中緣由,自然就會消除誤會。”
有了劉備這句話,孔融的失禮,不僅不會有損名聲,反而會因為他對大漢的忠誠,受到士林中人的尊重。
典韋不明白劉備為什麼這麼做。
劉備卻很清楚孔融是個什麼樣的人。
......
孔融這個人,在後世讀到三國這段歷史的人心中,評價不會有多高。
因為孔融的能力確實有限。
在後世人的眼中,孔融屬於眼高手低的那種人。
如果從治政能力來說,孔融確實是個志大才疏之輩。
但孔融的一身才華和他的滿腔正氣,才是留給華夏民族最寶貴的財產!
歷史上的孔融,在擔任北海相時,其實還是做出了政績。
如果不是亂世來臨,在憑名氣和聲望治理地方的古代,孔融可以說是一位不錯的地方官。
不過孔融喜歡高談闊論,一門心思都用在詩文之中,是一名真正的書呆子。
孔融這樣的一名書生,卻在曹操這個奸雄面前,展現出文人的風骨!
也正因為有孔融這些大漢的忠臣存在,曹操一直不敢暴露篡漢的野心。
孔融的胸懷也很寬廣。
只要知道才能出色的人才,不管對方的家世身份如何,孔融一定會認真去推薦。
這在以察舉為選才主要方式的年代,可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行為。
或許也正是孔融這種公正的態度,才能讓禰衡這樣憤世疾俗的人也真正佩服他。
孔融在後世人的眼中有點華而不實,缺點滿身。
但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後世裡的作家、文學家、思想家,同樣不會是一個合格的官員和政客。
孔融如此,蔡邕和鄭玄、荀爽、荀靖等人也是如此。
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能力也有限。
孔融能在思想和文學上有那麼高的成就,已經是後世無數人望塵莫及。
何況在古代的環境中,處理政事更多的是依靠名聲和道德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