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時候再進行征服,百姓基本上就不願意逃跑了。

反正接受大漢的統治也是自己的同族人統治,有必要背井離鄉嗎?

遊牧民族的生存,對草場和過冬的條件都很嚴苛。

天山以北河流、湖泊眾多,土地肥沃、牧草豐盛,是這個時代難得的天然牧場。

牧民和牛羊馬匹,在這樣的草原上生活。

夏天天氣涼爽、牧草肥美。

冬天有山脈阻擋南下的寒流,向陽的山坡又溫暖舒適,是個過冬的好地方。

只要烏孫的百姓沒有感覺生命有威脅,不會願意離開這樣的好地方。

衛荷他們要給龜茲王室和貴族逃跑的機會,就是為了以後出兵留下藉口。

百姓可以歸心,甚至烏孫和匈奴的貴族,也相信自己是華夏族的分支。

可是要想讓他們放下手中的權力,真心做大漢的子民可沒有那麼容易。

要不然,西域原來的三十六國,就不會始終以國家的形式一直生存,早就抱著大漢的大腿,去過貴族的生活了。

大漢遠征軍在西域征戰,堅決消滅各國的王室和貴族,就是很清楚這些野心之輩,絕對不甘心失去自己的權力。

這些人哪怕離開了國土,也會想辦法興風作浪,企圖顛覆大漢在西域的統治。

西域三十六國,幾百年來一直生生滅滅。

就是因為被滅國的國家,王室和貴族成員逃跑之後,藉助外部的力量,或者直接在國內發動政變顛覆政權,重新奪回自己的權力。

作為一名來自後世的現代人,很清楚這個時代。

——貴族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統治的根基。

只有滅了這個根基,這個國家才會真正地消亡。

要想消滅烏孫國,讓百姓主動融合進華夏民族。

烏孫的王室和貴族同樣是最大的障礙。

那個時候,也是大漢遠征軍和烏孫、北匈奴開啟戰爭的時候。

......

這個時代的烏孫和北匈奴的牽扯很深。

說烏孫和北匈奴是同一個民族也不為過。

從烏孫國建國開始,匈奴人其實就介入進來,彼此的族人融合很深。

烏孫國的繼承製度、奴隸制度,實際上和匈奴一模一樣。

不管是部落分治還是子繼父妻,烏孫和匈奴都完全相同。

在考慮烏孫國的問題上,不考慮匈奴人的存在,絕對會讓自己判斷失誤,因此造成嚴重的損失,甚至整個計劃失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

北匈奴同樣有收服的可能。

南匈奴歸附大漢,得到了很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