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的何容母子滿臉悲慼,顯得那樣的無助!

滿朝的文武大臣,在他們的眼中,都露出了醜陋的嘴臉。

劉辨倔強地三次駁回了大臣的提議。

但世家敢於公開發難,就不怕劉辨不接受。

在很多時候,皇帝也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

......

一直冷眼旁觀的劉備,看著京城這場鬧劇,終於不再無動於衷。

當大臣們再次提出漢帝劉宏的諡號為“靈”,根本不管少帝劉辨那要吃人的目光。

射聲校尉荀棐挺身站了出來,從懷中掏出了一封信。

“陛下,我從父荀仲慈手書一信,其中有我荀家和康成先生、伯諧先生等人,對先帝的諡號發表自己的看法。”

劉辨好像溺水的孩童抓住了一根稻草,身子前傾,手掌直直地伸出去。

“愛卿快快讀給朕聽。”

荀緄在信中寫到。

“......”

“陛下,先帝治理大漢,提出了官員任職的三互之法,極大地避免了地方官員為家族謀私利的私心,整頓了大漢的吏治。”

“先帝為了彌補察舉制度的缺漏,設定了鴻都門學,豐富了選官的制度。”

“先帝打擊各州郡的買官賣官現象,在得知數十名正直清廉的官吏被誣陷後,下旨釋放,並擢升為郎官任用。”

“大漢四處生亂,非是先帝一人之過,而是是我大漢數百年不斷積累形成。”

“先帝在位期間或許有所失,但也為治理大漢費盡心血,不應該用‘靈’這種惡諡,至少也能用到平諡。”

......

荀緄和荀爽、鄭玄、蔡邕等人的話,都是點到為止,只說劉宏做了哪些事,不提這些好的政策為什麼執行不下去。

劉宏提出的三互法,讓很多家族無法得利,他們就不去上任,使幽州等邊地很多官員缺失。

鴻都門學選撥寒門和平民中的人才,世家就無法控制官場,他們更是拼命抵制,讓鴻都門學無疾而終。

清查貪官汙吏,卻把清正廉潔的官吏抓起來,這不是劉宏的恥辱,而是整個士族的恥辱。

荀緄他們如果進行指責,那就是徹底站在大漢大多數世家的對立面。

那樣會顯得很不智。

朝堂之上一片安靜。

劉辨鬆了一口氣,看著下面的大臣。

“眾位愛卿可還要堅持原來的諡號?”

袁隗隱誨地使個眼色,一個侍御史踏步走出來。

“陛下,先帝在位多年,自然有做出一些事情,但我大漢處處叛亂,先帝終歸是沒有平定。

康成生生等人雖然是我大漢的名士,卻都不是朝廷的官員,對朝廷道德禮制的看法不同,臣等也能理解。”

“但微臣還是堅持自己的看法。”

朝堂上的大臣又開始一個個附和。

劉辨只能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