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的叛亂,主要還是興祖先生為了防備賊寇,大力招募民力進行修築城牆。”

“廬江沒有采取以工代賑的方式進行,百姓因義務做工產生不滿,在被有心人引導,江夏屬於外郡,我們的人手有限,江夏蠻族目前不在我們民族政策宣傳之列。”

甄逸也解釋,“江東的山越,畢竟是我們重點感召和安撫的物件。”

“江東地廣人稀,我們能有較大的活動空間,江北的幾個郡,目前人口稠密,又增加了許多從豫州、荊州逃難過來的流民,暫時不夠穩定。”

劉備的臉色緩和下來。

“季寧先生是個忠烈之人,在對待百姓上面和我們的看法很一致,伯雲要從這點入手,說服他跟從揚州的整體施政政策。”

古代對對方的治理沒有統一的規劃。

各地施政,都是憑藉太守各自的威望和想法,彼此之間差距非常大。

其實,如果大漢的政局穩定,在各地逐漸州牧制度,確實能讓各地的政令統一。

可惜的是,提出恢復州牧制度的劉焉,本來就是一個野心家。

大漢各地的叛亂,也是成了燎原之勢。

只要是稍微有點眼光的人,都能看出大漢必定大亂。

只不過,對漢末的大亂,沒有幾個人能肯定會亂到什麼程度。

很明顯,在這個時候,已經有家族做著取代漢室的打算,在背後推動著漢室滑向覆滅的深淵。

......

荀緄看劉備沒有提到吳郡,有點奇怪。

“玄德,為何不提吳郡?”

吳郡現在的太守是盛憲,後世裡曾經出土碑文,說盛憲出任吳郡太守的時間是“靈獻之間”。

劉備解釋到,“吳郡在長江之口,四面皆在我們的掌控之中,丹陽和吳郡無須刻意安排兵力駐守。”

荀緄搖搖頭,“不然。鼎定揚州是為了推行政令,使百姓受益,讓揚州的民心徹底歸附。”

“吳郡雖無防守的必要,卻需要納入揚州的政策範圍。”

劉備猶豫了一下,“吳郡太守盛憲為人孤傲,我擔心不好相處。”

荀緄點點頭,“盛孝章此人性格耿直,為人也比較孤傲。作為名士,他經常會自視清高。”

“但盛孝章是個忠義之士,素來敬重有學識之人,和孔文舉是至交好友,我認為從利民的角度出發,還是能說服他推行利民的政策。”

盛憲和孔融確實是好朋友。

歷史上,正是孔融向曹操推薦盛憲,才有了‘不脛而走’這個成語的典故。

可是,現在劉備和孔融沒有什麼交情,連孔融都還沒有說服,哪裡能讓孔融來說服盛憲?

荀緄笑道,“不一定要讓孔文舉出面,讓慈明出面,應該也會取得一樣的效果。”

荀爽也是大儒,在大漢比孔融的名聲一點不差。

憑盛憲對學識的尊重,荀爽確實是說服盛憲的好人選。

劉備看向荀爽,“那就麻煩岳父大人辛苦跑一趟。”

喜歡遊戲玩家鬧三國請大家收藏:()遊戲玩家鬧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