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皇宮,劉備又到老師盧植的府上。

“老師,真的不打算離開雒陽?”

這些年裡,師徒兩人交流比較頻繁。

主要是劉備想影響盧植,把盧植爭取到自己的陣營。

來到漢末時空,劉備真正瞭解盧植是什麼樣的人。

盧植雖然是大儒,但思想並不僵化,容易接受新鮮事物。

當年劉備對“禮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的註釋,如果沒有盧植的支援,很可能就會受到士族的攻擊。

盧植這個人對大漢很忠誠,面對董卓敢於硬剛,看袁紹勢力強大,有振興漢室的希望,又毅然出山到袁紹身邊出任軍師。

如果盧植不是早逝,袁紹真的不一定會失敗。

這不是說盧植在謀略上,就一定比田豐、沮授更強。

而是盧植大儒的身份,盧家又是大漢的大世家。

盧植在袁紹心中的分量,會遠遠比田豐、沮授他們更重。

同樣的建議,如果是從盧植口中說出來,也許袁紹就能聽得進去。

不說別的。

如果盧植建議袁紹‘奉天子以令諸侯’,袁紹會不會聽進去?

袁紹把劉協接到了冀州,曹操還能有崛起的機會?

當然,已經發生的歷史誰也無法改變。

盧植既然早逝,漢末的歷史也就不會有如果。

......

劉備這些年有意無意之間灌輸的觀念,就是想消除盧植對漢室的愚忠。

荀彧還年輕,思想很容易改變過來。

盧植卻是一個思想極為成熟的成年人,自然沒有那麼容易改變。

大漢即將大亂,劉焉都能看出來,盧植怎麼會看不出來?

只是盧植心中早有決定。

“玄德,我還是想留在雒陽盡一名臣子的職責。”

劉備苦笑,“老師,您是個淡泊名利的人,何必要陷入這種爭權奪利的漩渦中?”

盧植還是很平靜,“他們愛怎麼爭就怎麼爭,我只想護皇室的周全。”

劉備無法明說,只能隱晦地提醒。

“老師,那個時候是皇權最薄弱的時候,那些人爭權奪利紅了眼,真的會去顧全皇室的威嚴?”

盧植沉默了一下,還是堅定地說,“無論如何,我總要盡一份心力。”

劉備只能無奈地退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