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他們看到這幾個傢伙把他們徹底忽視了,只能搖搖頭回到大廳去了。

事情的發展不出劉備所料。

蔡洪波和古馳在和劉備交換了對世道的看法,又詢問了劉備的大志之後,就認劉備為主公了。

典韋和史阿也被劉備表現出來的仁德所感動,願意跟隨他一起去為天下的百姓做一些偉大的事情。

典韋還補充了一句,“主公,以後你可要飯管飽,酒肉管足典韋才有力氣幫你去殺惡人。”

大家都不禁被典韋質樸的話語逗笑了。

戲志才卻始終平靜地坐在座位上,慢慢地喝著小酒沒有任何的表示,那種神情,更像是在看著他們在演一場大戲。

劉備也很無奈。

戲志才這種智謀高深之輩,確實很難搞啊!

對劉備和蔡洪波、古馳他們之間的關係,戲志才的心中肯定有數,甚至會認為他們是串通一氣。

從歷史上戲志才選擇曹操來看,他雖然自己是個平民,但似乎也不太在意百姓的死活,明知道曹操對待呂伯奢一家恩將仇報,也知道他征伐徐州一路屠城,幾乎是沿途雞犬不留。

這種情況下,戲志才卻始終對曹操矢志不移,臨死前還為了曹操的大業出謀劃策。

也正是因此,後世很多人都認為戲志才應該是士族寒門。

在古代,很多士族的眼中,百姓的命確實是一點都不值錢。

哪怕是荀彧這種古代真正的君子,也不會為了百姓的死流露出一絲同情。

戲志才是一位平民,卻對百姓的苦難無動於衷,這好像有點不符合他的身份。

劉備決定試探一番,“志才,你怎麼看待仁德的問題?”

戲志才輕輕一笑,“玄德認為,何為仁德?”

劉備神色肅然,“能設身處地地為百姓著想,可以稱為仁,注意一個人的品德和言行,我們稱之為德。”

戲志才卻不為所動。

“如果世道太平,自然應該對百姓施以仁政,但如果真的是天下大亂,社會的秩序已經被破壞,人心也變得更加險惡了,用仁義如何能夠約束?”

“一個人的品德如果不能和他的能力匹配,就把他用到了治理國家的位置上,他真的能給民眾帶來安居樂業的生活?”

“玄德,自古以來,仁君只能出現在太平盛世,如果是在亂世中,就不能拘泥於一個人的品德,而是要看這個人有沒有能力迅速平定亂世。”

“只有這樣,百姓經歷過短暫的痛苦之後,才能享受數百年的太平生活。”

“孰輕孰重,難道玄德你還不明白嗎?”

劉備點點頭,“志才說得對。”

“國家只有得到了大治,民眾才能過上相對平靜的生活。”

“在用人之道上,也不能只是以品德作為標準,忽略了一個人的能力,而應該利用律法加以約束,然後根據人的能力,用到不同的位置。”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品德的重要性!”

“一個品德低下的人,能力越強,往往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就越大!”

“特別是作為一方人主,如果只重個人利益,那更會魚肉百姓,危害整個天下!”

戲志才,“我不這麼認為。”

“所謂在其位謀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