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得知自己逃不脫去做道姑的命後, 姜彤就理智地著手準備各種東西, 爭取到時不至於兩眼茫然, 缺這缺那。

且她還讓盧景程幫著打聽了太元觀。

細說起來這太元觀建觀至今有百來年歷史, 當初也有香火鼎盛的時候。

眾所周知大周朝聖祖起於微末, 乃貧苦出身, 從小在亂世裡掙紮求生,青年時期機緣巧合加入了一支隊伍, 才有了後來的一切。

而這些同太元觀有何種關系呢?

卻是據傳聞聖祖無父無母,流浪長大,幼時常靠一道觀接濟勉強討些吃的填肚子, 安然長大。後打得這天下,平息戰火後,定都上京。

年老時, 無意在京中發現了一所道觀, 就是這太元觀, 太元觀和當初聖祖幼時寄活的道觀竟巧合地是同一個名字。

因著這個緣分,聖祖對此觀心生好感, 提筆給太元觀賜下三個禦字,命人做成匾額, 掛在道觀門口。

太元觀只是個小觀, 位置也很偏僻, 但因為聖上親臨賜字,那年香火就多了起來。

聖祖在世時,太元觀香火鼎盛, 每日香客絡繹不絕,因著這個,道觀後面甚至還擴建了許多。

然不知道為什麼,太元觀修整擴建之後,聖祖再沒去過太元觀一次。

再後來,聖祖薨逝,新帝繼位,漸漸地,太元觀這所地處偏僻的小道觀開始歸於平靜,沒落。

到如今,有心打聽的人還能知道太元觀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日子,老一些的人記得些許,但更多的人卻不知其名。

後又因佛教興盛,許多佛寺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道觀愈加地凋零。現京城裡香火最旺的乃是崇明寺,崇明寺寺內供奉十二佛,寺院極大,僧侶眾多。

誰人不知道孝康端太後的長命燈常年在崇明寺供奉著,每日自有高僧念經祈福。

說甚讓姜彤太後祈福,不過是一個藉口,好將人打發掉罷了。

姜彤坐在馬車上,仔細捋了一遍自己知道的太元觀資訊,心情倒沒什麼波動,左右已經到了這個地方,走一步看一步便是。

這一趟路途一走就是兩個時辰,不得不說太元觀位置實在有些偏僻,這也莫怪城裡人不愛來此,想來這也是一個原因。

同崇明寺相比,崇明寺有名氣,寺院又建得雄偉氣派,同樣坐馬車,從內城過來只需大約一個時辰,路程上就近上很多。更別說崇明寺的規模遠不是太元觀一個道侶不足百人的道觀能比的。

馬車行至太元觀門口時已經是晌午,五月份天氣雖然不熱,但走這一路不少人身也出了薄薄一層汗。

幾天前皇宮就有太監過來,奉口諭說過陛讓一位女子過來清修替先太後祈福,讓觀裡心裡有個數。

馬車一停丫鬟先行下來,盧景程親自扶著姜彤下馬車,八月被抱著跟在後面,六個侍衛領頭往裡去,早有十幾個道姑在門口指引將人引了進去。

姜彤抬首看見上懸一塊匾額,黑色底,上面端端正正寫著太元觀三個燙金大字。

這道觀著實無甚人氣,當正午,姜彤一路走進,目之所以,無一香客,非常冷清蕭條。

沒多久,觀主就來了,姜彤觀之,對方應有五十歲上的年紀,臉色略微蒼白,身姿削瘦,穿著一身青灰色道袍。

面色很是冷淡。

那六名侍衛具是一臉嚴肅樣子,將一份文書交予觀主,又吩咐不得隨意外出這些話,最後看了一眼姜彤和盧景程,才一揮手,一行人就此離開。

盧景程沒準備跟著一起走的意思,看著觀主讓人帶姜彤去了給她準備的地方。

從圓拱門進來的一個小院子,一排四間大屋子,左右兩邊帶著一處小耳房,看起來非常舊,門和窗戶處有大片剝落的青漆。

好在雖然舊,卻是打掃幹淨了的,沒發現蜘蛛網什麼的,幾個丫鬟連忙去將門窗開啟通風,到底是沒住過人的,有潮氣,略有些悶。

領著他們過來的兩位道姑年歲不大,大約是沒見過他們這樣的人,眼睛不時悄悄往姜彤這邊瞟。

說是聖人派來出家的,然不止生的美貌,隨行還帶了這麼多箱籠。

再看盧景程一臉生人勿近的臉色,想著或許是位貴人,大約是招惹不得的。

四間屋子,自然左邊最大的兩間讓姜彤住,喜兒帶著慧兒一起整理姜彤的箱籠。

屋子裡什麼都沒有,靠著牆灰撲撲一張土炕,再有一方桌兩把椅,喜兒看得一臉難受,這也太簡譜了。

阿貴和元寶兩人去外頭借了兩個木桶,打了水來,讓喜兒和慧兒把主子房間再打掃下。

這屋子讓人收拾的時候肯定不會那麼用心,只大體沒灰塵。

八月沒讓人抱,自個乖乖在院子裡玩耍。

姜彤看著盧景程也不知道還說著什麼,他總歸是要走的,又能留多久。

然開口只說了一句:“相公陪我在此處走走吧。”說完,上前拉住盧景程的手,一起從圓拱門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