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出行(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33章 出行
知世道之行,思人生之鑑。
長久以來,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認知,人一定要變得強大,一定要有進步的空間,導致人總是向上看而不在意自己的腳下。
人是要學會知足與擁有自我認知的。
姬昱有著足夠的智慧和想法,將天子視作自己的目標,在沒有醒悟之前,他過度將自身的目光放在了天子之上,想要自上而下式進行改變,可有了這樣的認知障之後,在某種層次已經脫離了大眾的角度,思想的差異沒有經過大眾的認同也不會打破世道已經深化的壁壘。
這是過度執著產生的認知偏見。
就好比王朝科舉下的讀書人,心中夢想著考取狀元;對他們讀書人來說,狀元就是他改變自身階級的出路,他們將心思都放在了功名之上,而少於對世道的見識和體悟。
姬昱也經常入世,可他終究不是底層人,只是站在庶農之外看待他們的生活,雖有助人之舉,也不過是站在自我的立場。
以往姬昱偏執於成為天子,可如今自悟不必執著於外向,而是正修內德,讓他人認同才能做到眾服。
晉文公流浪十九年難道只是在外受苦?在流浪之中也將自身的事蹟傳播而出,形成盛名的品牌。
姬昱要做的不應當是執著早日登上天子之位,而是使得自身的名義傳遍九州,先成名德再參以於政。
人生而不同,沒有誰能做到真正的將心比心,也不會因立場不同產生真正的共情。
就以這場蝗災帶來的災難來說,還遠遠沒有結束;從蝗災形成的那一天一直到第二年收穫,這些農人無時無刻不在忍受飢餓之苦。
蝗災之後的晉國經濟有蕭條的趨勢,在趙盾的治理下才緩慢穩定;在從烏中所得的情報得知,王宮內的飲食也有所受制,是趙盾利用國庫的錢財和各地的存糧進行救濟賑災,可就算是這樣,在背後也有一些汙吏暗作手腳,想要從中得利。
遵守道義的規則不能得到實際利益,因為規則的制定本就是用來平衡的;可不守道義卻能借違背道德之利得到更多,所以造就了不少鑽空子的汙吏和底層一些投機者。
哪怕是國家受難,這些注重私利者也只會在意自身的利益而不會為他人著想。
在庶農的身上,所經歷的飢餓和痛苦又怎麼會使得在荒災之年還依然能在家中食用珍饈的權貴產生真正的共情呢?
“說到底,還是沒有完全得道啊。”
這段時日的他忙於心學,沒有把心思放在百姓上,姬昱能幫這些庶農渡過一時,卻做不到養這些人整整一年,他沒有那個本錢,也不能做一個混亂揹負的冤大頭。
姬昱自身經歷不多,可也看到諸多苦難;蝗災之後的飢餓,臉面瘦成皮包骨也見過不少。
底層人受苦於水深火熱,國中的權貴卻依舊能夠錦衣玉食。
他們的糧食也被蝗蟲啃食,可他們留有一定的資本,不會如同庶農一般年復一年只是掙求溫飽。
就以姬昱來說,家中散養的門客依舊能確保他們的生活,一日兩餐的飯菜照樣不缺,這就是資源充足的表現。
可底層人呢?蝗蟲吃了糧食,他們沒有存糧之後難道只能吃肉嗎?
他們連肉食都吃不起。
在這樣的環境下,會催生庶農之間的爭吵,求糧時的窘迫,甚至是為爭取一線生機將田地售賣。
連姬昱也難以想象他們是怎麼能活這麼久的。
當姬昱意識到之後,只能為心中的悲憫做出無用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