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回報(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301章 回報
有權勢的人向來有著諸多便利。
自姬昱在晉國任職以來,買賣田地沒有人阻攔,讓家臣門客去做些買賣也不會有地痞遊俠鬧事;
在此之前,他也販賣過書籍和其他用具,不過在晉國的土地上,總會或多或少得不到晉人的信任。
他只是一個外來的王子,就算名聲顯赫,可也只是基於名望上,當與實際利益掛鉤的時候,大多人都不會相信一個外來者,他們願意相信本國中尚未成熟的技術,也不會輕信外國。
在瞭解過一些市場相關的行情後,姬昱才摸清楚了利益的往來結構。
一個沒有後臺的商鋪是不能作的長久的,以前他賣書籍能成是因為壟斷了市場,在把技術交出去之後他也不再賣書,書籍技術已經傳出,也就沒有再自己耗費心力。
新興的事物總能夠搶佔市場,可要是一味壟斷,只會引來他人的不滿和窺覬。
所以姬昱不打算壟斷,只為了賺一筆時代的紅利,而後等到時機成熟將技術公之於眾。
他不是一個貪心的人,所以不會以商賈的想法能賺取多少就賺取多少,在適宜的成本下,他只求賺取一些安心的錢。
想要發展勢力,錢與勢不可缺少,姬昱缺錢,可也有自己的標準,不賺窮苦人的錢,在適宜的機會只會把屠刀伸向富裕的權貴。
經濟是評價國家生態環境的標準,這個時代很悲哀,百姓的消費能力並不高,錢財在市場流通的速度很慢,百姓寧願攢錢也不願意主動消費,其原因就是他們根本沒錢。
在兩極分化的等級制度下,錢財只會流向權貴,所以有錢者從不缺錢,缺錢者從未得到過滿足。
市面上所展現出的繁華都是基於底層人的勞作,穩定的農耕保障了世道執行,從而讓上層人從來不用擔心吃食,就算盡情享樂也不見得會敗壞家室,可同樣身為人的底層人,連奢侈的玉都不敢享有。
士農工商的階級分立在此時並不明顯,有人以擁有養家餬口的工藝為榮,有人以家底殷實為榮,有人以生於權貴世家為榮,可少有人以種田賣粟為榮。
姬昱以吟遊詩人的身份遊歷,聽到最多的,便是農人對於收成的期望和擔憂。
勞苦的庶民自然也是知道勞作的辛苦,每日最想做的便是睡到日上三竿,可現實卻不會允許他們這樣做,家中還有許多田地等著他們操勞,怎麼能享受生活呢?
在這個世道,農人的消費水準並不高,利益也不會向農人往來,他們生來只有操勞的命,想要改變這一點,除非割捨肉食者的利益,提高農人的生活水準,再有發展農業科技,提高糧產。
可動權貴的利益就相當於從他身上割肉,這是權貴絕不允許的。
利益資源就這麼大,誰會願意將自己的東西分給他人?
人就是如此,看似一直在不停息的自我發展,可在根本上又自相矛盾,不會做到每一個人的平等。
也正是這樣的不平等,造就了世道中的種種不公,惡徒也因此相繼而生。
“沒有人天生就是惡人,也沒有生來的聖賢,人類就是應當尊善而行,守心良知,當世道中所有人都能求善,天下也就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