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提議

周王壬臣元年,元月。

晉國,朝堂之上。

卿士們都在商議著,小晉侯夷皋坐在君位上,身旁是趙盾在把持朝政。

“新年已至,眾大夫可有要事說明?有奏者當堂言告,趙卿會依據寡人的意思落實。”

夷皋年幼,可從小他的母親穆嬴就在教導他如何在朝堂說話做事,不能顯露出半點不悅;在穆嬴的教導下,小晉侯會在朝堂上說上幾句話,不過事情的主使權都在趙盾的手上。

眾卿士手中或是腰間都彆著竹木板,需要請奏的時候雙手持立木板,即是請奏之意。

在朝堂之上,不同爵位身份的人手中所持有的象徵也不同。

如天子笏球玉美玉),諸侯笏象木,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

早在周公致禮之時,就以圭玉當做辦公憑證;這樣的信物長一尺半、寬半掌長半米,寬五厘),上圓下方,有著一定的弧度,可用作於同卿士階級身份的一種象徵。

天子用玉圭,可掛在腰間,或一手別於袖下,在場合致禮時會有所引用,國家的祭祀也會有主使者手持笏板進行禱告。

諸侯所用象牙,大夫用竹,士用木;這些笏板都經過一定打磨和燒製,呈現一定的弧度。

在以往周禮嚴苛之時,卿士不能直視天子,所以用笏板立舉於身前以遮擋目光,也能緩解緊張的情緒。

一開始,笏板還用作於記事辦公,因為掌權者在朝堂說的話太多會容易忘記,這個時代的交通又十分不便,在遺忘之後便兩眼發懵,再度回去問詢難免耗費時間;所以周公應用笏板,讓天下的政務能夠順利進行。

掌權的天子和負責施行的諸侯所用都是不能進行燒錄的工藝品,而大夫和士則可用刀筆進行燒錄,以免忘記天子或是諸侯所命。

而到了現在,笏板更多是用於區分身份階級的標誌,也不會在笏板上刻畫事由了。

“稟君上,天子新政,作為友邦我們應當送予一些禮物進行賀喜。”

一名大夫手持笏板低頭稟告。

“下臣建議,應當在新年郊祀天神,感謝昊天上神讓我們晉國渡過難關。”

又一名大夫低頭稟告。

先克也在這個時候從左側的席布走出,自信而又深沉的低頭。

“請寬恕下臣接下來的冒昧之言,您的年紀尚幼,在能力和閱歷上沒有很好管理晉國的能力,趙軍將雖兼太傅,可忙於政務,不如從卿士之中挑選出一人作為您的伴讀,在您學習之時亦可輔助。”

幾個卿士一前一後先後稟奏,坐在君位上的夷皋裝模作樣的時不時點頭,只是餘光卻放在了趙盾的身上。

“趙卿,您怎麼看?”

一年以來的習慣已經養成,小夷皋能夠在朝會上不失禮儀,只是會將事由都交給趙盾處理,這一年以來的大小事由,趙盾都會處理好;當趙盾外交的時候,政務也會殆滯,年幼的晉侯又不知處理政務,只會將事情都推給趙盾。

只是趙盾這樣無私的表現,在穆嬴的說教下成為窺覬國君之位,讓夷皋凡事都要小心防範於趙盾。

可趙盾將晉國的大事都包攬下,怎麼會留給他能夠說話的餘地呢?

夷皋不會知道,趙盾忙於政務所日夜憂愁,他只會看到母親說給他的,趙盾在外人眼中的威風只是為了與他們晉國的正統搶奪權力。

趙盾愁眉思索,不一會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