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感想下)

單靠馬力,無法有效對偏遠地方進行上傳下達,要是倚靠君令,長時間的資訊延遲總會生出弊端;上令下行的威信不夠,還會導致基層官吏的不作為,因而在沒有資訊網路的技術前提下,地方自治才是更為合理。

可儒法都有弊端,在看清利弊關係之後還要套用,就相當於自掘墳墓。

儒術治國,在誕生了人情關係網路之後就成為了投機取巧者的天堂。宗族親親,家中長輩有為官者,則後人可藉助其人情關係參政,寒門子弟基本上斷絕了晉升的機會;人財親親,當地方自治者不自覺,背棄禮義貪圖享樂,就會製成地方敗壞、汙吏橫行的局面。

法術治國,就需要斬斷貴族所享有的部分特權,加強王權統治,將基層官吏組織到平民百姓之中,做到“王權下縣,天下一同”;對於強大的宗族需要拆散重組為小家庭,將百姓充分利用,建立起由王權直接控制的組織體系;王權設立的律法要全面支援,所推行的政策要全民參與。

秦國就是因其有商鞅變法,“民有二男倍其賦”拆散宗族,“丈夫女子皆有名”編制戶籍,“從古大夫”清廉行政;在耕戰體系完成之後愈發強大,可造就的軍國.主義卻會為自己埋下禍根。

在後人看來法術之行確實能夠有施行之道,可這些都要依據富足的生產力和龐大的官吏監管,更要拆宗族、權貴,試問誰又有此魄力能進行?更別說按照這樣的體系進行下去,除非一直對外擴張,不然都無法彌補內部的缺漏。

儒術相當於以善養惡,實際思想是善意且富有人情的,可經過宗親的壟斷之後百姓只能被其養出的汙吏侵.害。

法術即是以惡養善,透過制定嚴格的律法一視同仁,一併壓迫百姓勞作使得國家強大,透過奴役的行為欺壓群眾,只留下為國發展的善。

儒法之術都不可行,長久之後都會造成弊端,可姬昱卻必須要找到一者能夠使得他能夠改變世道的思想政策。

想要改變世道更甚至於時代,需要有足夠強大的理論支撐,周以禮而立,秦以法而強,這些都是實際案例,沒有理論進行指導,就算再強大也只是依據原樣按部就班。

當現實與理論不符時,要不就是搞錯了理論,要不就是沒看清楚現實。

理論優於經驗,理論上成立,現實中一定會發生。

所以姬昱還是會不斷地觀察世道的運轉,思索其救贖之道。

“沒想到有朝一日我的思考都到達了這個深度,只是想要找到答案真的很難很難。”

姬昱不想用儒,也不想用法,更不想要不倫不類兩者並用。

明眼人一看都知道兩者天然對立,一者主張仁愛親親,一者主張王權理法,是不可能合併在一起的。

儒術要是經過他的推行,則王室沉迷在等級,自我損耗不斷加深;法術他更是不能推行,姬昱的存在就註定說明不能對貴族動手,周室的存在就是因分封貴族而生,要是自斷脖頸,說不定還會使得天下混亂,到時候沒有改變,自己反倒身死。

他也沒有商君的魄力進行斬斷權貴的羽翼,雖想除去,可需要做的是“溫水煮青蛙”,使得扶持的學閥逐漸掌權。

現在學閥的形式正在誕生,可接下來的道路卻都要姬昱進行思考安排。

姬昱唯一有利的條件便是他是天子後代,有著足夠的身份地位,也有著周禮所承認的合理性,如果能改其周禮並將其利用,將會是他所能擁有的最佳助力,加上有他所分化的百家,只要得到了強大的理論,世道或許也能為之傾倒。

他要改去儒法的本質,使其依附在他的心學之中,所以分化了儒學和法學,只是現在找不到合適的弟子不能將其推廣。

儒道不能沿用儒家思想,不能強調等級制度和人際關係之間的宗族親親,也不能使得“子為父隱”“庶民拜官”,需要使得合理合性不分明血緣,只在乎品德。

法家思想則需進行合理的約束,不能使其失去公正,也不能過頭致成軍國。

除去儒法,墨名陰陽之流也需要為心學服務,以心為本。

如此經過合理合理整頓之後即能在將其參政站在同一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