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欲(下)(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31章 節慾下)
作為理解精氣神存在的得道者,會明白人體的精神是有限的,如果有了過多的慾望,就會內耗自身的心神,使其無法得道。所以有道家常言不沾酒色,不沉迷在短小的快樂。
“人的慾望是固存不可消除的,只要有思考,就會想要得到,這便是慾望;意識是慾望的來源,而六識中的五感都會造就人慾,欲是不可絕除的,人的存在,也需要欲。”
講堂上,姬昱正在詳細講述。
這是由路詢問之後的第二天,經過了大體解釋,姬昱讓由路和養廣父回去再好好想想,第二日會整理出節慾之理。
於是在今日,姬昱將講道的著重點放在了引申到人慾之上,希望能引此讓他們兩有所明悟。
嬴叔虎這位悟道者也在前排聆聽。
所謂悟道也只是短時間的心境明悟,沒有經過歸納整理,還稱不上得道。所以在悟道之後,公輸造和嬴叔虎也都會在講堂停留一段時日,在此歸納自己的道。
在此之前,姬昱大體說明了上古時期的渾沌之死。
在上古時期,有五方天帝制衡世間;有南海的帝王名為儵,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渾沌。因為地域不同,不便來回相見,儵和忽便時常在渾沌的境內相見,渾沌也熱情招待他們,久而久之則成了好友。
渾沌生而無竅,外形似犬而竅生於內,有根本智、無師智,無目無耳以心神視察世間。儵和忽想要報答他,便在祂沉睡之時為其每日鑿開一處竅穴;
兩日後,渾沌開眼,世間的色彩讓不見光明的渾沌看後十分驚奇,讚歎世界美麗。
四日後,渾沌開耳,世間的聲音讓渾沌感受到了好奇。
六日後,開鼻,渾沌得以呼吸山川之氣;
七日開口舌,不想渾沌卻因而神滅。
“人有七竅五感而生情,有情則有欲,我於先前說過一次渾沌帝王之滅,其中就有道理說明。感官的出現會代表人多出一種刺激,多了一種享受快樂的方式便會使其自身的狀態難以掌控,渾沌本是無缺無漏之體,有了情感和慾望的的流失,就會墮落到惡欲之渦,才導致渾沌之滅。
人追求道都是後天而求,道則是先天既成,以後天之道求取天成之道,不止在於擁有足夠的智巧,還在於合理引導慾望。
渾沌為道之源,朦朧而神秘,卻比起外物格外純淨;此渾沌如人嬰兒,專氣致柔、滌除玄覽。
有渾沌者純淨如水,若沉於世俗,卻會去除他原本的先天之狀,在獲得智巧之後沉迷慾望,使其消磨自身的心神,不治而神滅。
有世愛,則欲生。
情感之慾是人所生存必然而成,使得人有自我的思想,可一經放縱,便會使得心無目志、健忘迷茫。
人有精氣神,合為心神之意識,如缸中之水,守其精神。人一生的精氣神是固定的,就是一個大缸的載量,一日之內所用的心神如同其中一瓢,在人世之中學習、求道、生活,都需耗費一定心神。
一日的心神是固量的,不可過多索取,因而在經過一日之後,會將無所用的事物忘卻用以彌補心神的損傷,這也就是為何人會忘卻一些不重要的事物。
悟道也是在向心神索取,心神不會空耗所存去幫助你悟出所有的道,而是在於一定閥值停止,這是一種人體的自我保護意識。而悟道之後的清明卻是反饋在心神意識收益,所以得道者可收斂心神,以修養穩固內外之身,得以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