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不惑

春秋,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因其造就了孔子與老子兩個人物,所以站在歷史的角度會覺得其彬彬有禮,看待事物也會從道德層面去想象。

可處於這個時代就會知道,就會發現其實並沒有多麼美好,除非是權貴,不然生活和尋常農人一般艱苦。

不過這個時代有著禮的存在,人際交往之間用以評價人的標準也不是看誰有多少財富,而是有著什麼樣的美德。

這個時代看重名譽,看重家室,看重道德。

有德者會得到百姓的讚揚,無德者會受到百姓的鄙夷,不以金錢利益作為評價是非對錯的標準。

生活富餘者都是貴族,可無德者會引起百姓的唾棄,因而想要得到尊重,就需要有德行;見識淺薄者不會在意名利,可越是身居高位有遠見的人,就越會重視修德,不會使得自身的名義在百姓心中受損。

深入這個時代,看懂這個時代,有著超脫時代思想的姬昱看得格外清楚。

因為禮崩樂壞,所以美德才有著格外的價值,能夠造成一定的輿論導向讓百姓追求。

可現實中往往很少人主動追求美德高尚,有人認為不值當,有人認為得不到好處,也有人認為沒有必要做。

在禮崩樂壞的時代,這樣的思想充斥了整個世道;在沒有思想上的兩大巨人出現的原定歷史上,一切都在謀利者的剝削有序進行,他們不想追求高尚,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無所顧忌,欺壓鄉邑、魚肉百姓。

藉助等級上的差異和一定的資訊差,這些農人生活在被編織的謊言中勞作,任由權貴們索取其身上的利益。

權貴從農人身上剝削下的財富化作能夠長久維護統治地位的有效工具,自己卻舒適且無恥地佔據著這些勞作者所造就的一切。

這個時期的勞作者是無知的,沒有接受大規模教育,從思想上就低人一等,自覺是利用的工具。沒有思想上的覺醒是無法讓群眾成長與成熟,也不會發現所謂的利弊關係;哪怕說的再有道理,不懂得自我思考。

不懂得自我思考也就不會在意自身的價值。

人都是一個種族,卻分出三六九等,上等人對底層生產者的剝削無處不在,並且還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的提高與日俱增。

為了享受上等人應當享有的生活,上等人與他的黨羽手下會著魔的壓榨底層人,讓其勞作、理所應當的勞作加班、透過各種途徑對其思想進行深深的銘刻他的思想,為了更好的維護好自己的價值,上等人還會減少其所產生的價值,讓其成為勞作工具。

等底層人獲得了一定的利益,又透過商品、賦稅、糧價等方式對其進行再一次剝削。

這種行為被底層人視作理所當然,當有清醒的人站起來說話的時候,還會被周圍的人硬生生拉下。

人有了等級的劃分,走上的極端只會是少數人的富餘而不會變成多數人的溫飽。在這樣的環境下,稍微對這些底層人好一些都會使其感恩戴德,發自內心尊敬,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另類的悲哀。

從本質上,權貴本身就是剝削者,就連姬昱自身也是其中之一。

權貴製作了天下人應當遵守的規則,可姬昱卻不打算遵守這樣本就錯誤的規則。

錯了就是錯了,沒有必要再繼續錯下去,接下來的一切還是要由他進行撥亂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