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靜修得知

一個貌似讀書的人,從來瞧不起真正讀書的人。

一個貌似有道德的人,從來瞧不起真正有道德的人。

他們像烏鴉一樣,呱呱叫的同時在那說:“他在那裡裝什麼?這樣有意思嗎?”

真正有道德的人身上所帶有的光,映照到那些貌似追求道德的人,他們會自卑、會嫉恨、會鄙夷,憑什麼他有道德?

而一個追求高尚的人是願意追隨有道德的人的,在隨行時,道德的光會照到內心的黑暗,照出內心的偽善。

貌似有道德的人會產生一種自我的厭惡,從而轉變成針對他人的惡意,從而獲得一種道德上的平衡感。

道德的光刺痛了他們已經腐化的內心,他們會說:“憑什麼他那麼高尚?我也追求道德也不像他那麼裝,我一定要把他拉下黑水,要是他反抗或者真被拉下水,那就說明他就是黑的。”

所以喜歡給他人潑髒水的貌似有道德的人,通常自己都極其骯髒,不惜代價想要把好人拉下水。

人心是難測的,道德是可擬化的,事物的評判標準不會相對統一。

歷史是可書寫且後知的,誰也不知道孔子那樣的思想家是怎麼一路走過來的;他只是一個庶出的私生子,生於丘野之中,沒有能力去學習,年少的時候還被身為門客的陽虎鄙視,在沒有做出成就之前,貌似有道德的人都會抨擊他,正如想要處死蘇格拉底的人。

站在歷史的角度之後來看只能看到前人順風順水的一面,因為寫歷史的人不會把聖賢的悲慘經歷全然寫出,付出的代價也是不得而知的,大多數人只看到了聖賢的光鮮一面,不思考其背後的經歷;老子在守藏室待了大半輩子,孔子在沒有傳播賢名之前因為身份受盡鄙夷,莊子居於鄉野同樣受苦難。)

有道德的人終究是少數,大多數人只想著情慾、利慾這般私慾。

私慾和雜念也因此稱為修道者的禍因。

多出了雜念,修行也就停歇不前。

今日是嬴叔虎和養廣父歸來的時日,姬昱也帶著一眾心學弟子來到涯山下迎接他們。

在山上的兩人,以刻石記錄太陽每日落下的時間作為知曉時間的資訊,至今已經有了三十日,按照約定,今日的隅中就是他們下山的時候。

涯山位處絳城之北,在上河邑的西北部,山崖巨石林立,山郊只有松柏和荊藤,旁無雜樹。

姬昱和眾人就在山下等著。

等了許久,兩個衣衫襤褸的“野人”大笑著走在山路上朝著山下緩緩而行。

姬昱遠遠的就看到了兩人爽朗的笑聲,當即也能斷定兩人在山野之中收穫不少。

“可是廣父與叔虎?”

“正是我等。”

兩人一身破舊的衣物身上無一處完整,披頭散髮,雜亂的鬚髯隨風搖曳,不修邊幅的樣貌像極了兩個野人。

不過這兩個野人的笑容表明瞭他們並不在意這幅模樣,他們在山野之中得到了他們的答案。

“你們在山上悟到了什麼?”

公輸造連忙追問,他迫想要知道這兩個同道是否得道,悟到了什麼。

作為最好學的人,他沒有一同入山潛修,可作為“同居舍友”,他顯然在平常之中也擔憂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