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公輸造(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58章 公輸造
輿論依舊繼續,不過此時的心學弟子已經沒有多少在意,儘管他們還是會去與之辯論,可面對詆譭時卻沒有絲毫的怒意,還會與那些詆譭者心平氣和的交談。
按照王孫昱說的,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他們之所以沒有能夠讓所有人信服,是因為做得還不夠好;如果好到能夠讓所有人都承認,又或有著足夠的權柄,那天下人也都會信服心學。
世人之所以犯錯,不是其本性是惡,而是受三毒六賊的侵害,姬昱鼓勵他們要多行善事,化解心中三毒,平息心之六賊。
三毒者,貪嗔痴。
六賊者,為六識所沾染的邪氣。
在近來,姬昱安排弟子們進行課後作業。
記錄下百姓所表現的過錯,並提出應當用什麼方法將其改正。
心學弟子大多都住在城中,本地的晉生大多都是城裡的讀書人,有著自己的家室和產業,自然能夠遇見很多人。
像養廣父和嬴叔虎這樣的他國來客,在空餘時間也著自己的活計。
養廣父閒暇時間會去用手中弓箭去獵殺山林的野獸,剝去皮毛售賣。
嬴叔虎則是駕車技術高超,替一些商賈和行人跑腿押送貨物。
魯生名為公輸造,懂得木匠手藝,原本就是生在木匠世家,卻因為讀書好學而來此,在城中也有施展之地。
故事要從公輸造說起。
心學弟子之中,晉國本地的讀書人多,外國的讀書人也就只有三人。
他們告別了家鄉,就是為了能來此學到技藝,養廣父是為了能夠讓天下人改變對楚人的看法、嬴叔虎是為了學到高深的智慧走上仕途幫助秦國富強,而公輸造的想法卻很簡單,就是想要知道真理。
在魯國,卿大夫們為了一些權力而爭鬥,公輸造覺得這樣的國家不適合追求真理,又聽聞了有三個魯生帶著伯仁的屍體而歸來,公輸造問魯人甲,他們將事情的來由說明之後,公輸造便知道了王孫昱正是他所追求苦尋的大賢之人,跟在他身邊一定能夠知道真理。
於是公輸造就帶著為數不多的錢財離開了魯國。
而現在,他就在城北賣傢俱。
私底下,造請教了許多次姬昱,同樣被他的博學所折服。
王孫不僅精通道理,更懂得如何製造。
姬昱用炭筆在紙上畫出了幾幅傢俱的圖案,公輸造也就明白了應當如何製作。
木椅和躺椅、鼓風的風匣、掛衣物的掛衣架。
其中掛衣架在城中最受歡迎。
衣架在春秋時便已經存在,不過多用於搭衣物,並不是如同後世一般掛起。
春秋時期的衣架由兩根立柱支撐橫杆,立柱又有上下兩個橫杆,在橫杆中間便是橫棖,加固的同時又帶有裝飾的華麗。
這種衣架有著兩面浮雕花紋,立柱也有撐足,在其上方兩頭做成花朵狀。
這時的人們只是簡單的將衣物披掛在衣架上,又或是將衣物摺疊存放,沒有後世掛衣架那麼方便簡捷。
不過這也是有原因的,此時的衣物比起後世的合身性尚有不足,許多貴族所穿都是寬鬆異常的衣物,自然不需要這等掛衣架,披掛在衣架上也極為方便。
可姬昱所繪畫的圖中,將夾子之前就印製而出)和掛衣架結合,能夠掛住短衣和常服,對比後世的衣架倒是大上不少,此時的人們也稱此掛架為“王孫架”。
靠著製作木具,公輸造在城中也有一方立足之地。
他在城北租賃了一間商鋪,在城北街道之末,雖然地理位置不行,可街道上也沒多少搶活的同行,讓公輸造在短時間內就賺取了不少的錢財,不僅長久的租下了商鋪,還在城北有了一間三人同住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