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負荊請罪(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52章 負荊請罪上)
“聽聞養地多為善射之人,我不精通射術,以後請你教我。”
“這...道長您為學問之長,我教您不合適吧?”
“達者為師長,我在學問超過了你,可你在射術上也能夠超過我,你不會是不懂得射吧?我可是聽聞養地的人眼尖手快、力氣大,善於射術。”
“自然不是,我們養地從小就有射箭之比,我還曾是鄉里有名的神射手。”
“當真沒騙我?”
.......
養廣父應下了姬昱學習射箭的事宜,他也被姬昱開導,想象著該如何揚名讓世人改觀。
一切似乎都隨風而去,又似乎並不平靜。
姬昱教導他的學子們要用心看待事物,不能因為他人的話而改變自身的看法,心學本身就是以心去了解和改善人的天性。
做事也好、任職也罷都是在外獲得的過程,都是學做人適應人世的過程。
其中又有環境因素、教育因素等種種原因影響著個人的性格。
道德與學問都是外來的,而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人天生嚮往美好的東西,而從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就是這樣的道理。
一開始就有著奢侈的生活很難做到從簡,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對抗人的天性。
那些去遊樂室的貴族不知道去那樣的地方有錯誤嗎?他們自然也是知道的,可是他們改不了,就算改了也還會有奢侈的東西在不斷引誘著他們。
就在卜氏三子哼著小曲,懷念著昨夜的溫存,卻不想在卜氏的大門前看到他們所懼怕的人。
郭偃拿著柳條坐在木几上,旁邊是他的木杖。
年邁的老人佝僂著身子,呼吸略有不暢,一手捶胸,一手拿著柳條想著怎麼鞭打三子。
聽親信說那三個不孝子將學習王孫心學的弟子狠狠的侮辱,這讓他很生氣。
他可是知道姬昱不是單純的一個仁者,要是因此而讓卜氏和他鬧出矛盾,在他死後說不準會受世人的批判。
現在這般阻攔他的學子進行實踐活動,就是為以後埋下禍患。
郭偃知道心學的潛力,更知道他這種思想會成為主流,而當此類發展壯大之後,必然會使得之前詆譭它、侮辱它的人付出相應的代價。
像他這樣的智者知道勢力龐大之後帶來的影響,別看這只是書籍傳播和知識傳播,更是一種針對思想上、道德上的重新規劃。
以往周禮約束著各國,因為周公的死去,他的那套方法逐漸的失去了作用。
而姬昱此番作為就是要取代周公,開創出新的一套體系,用這樣的思想裹挾民眾,當他成功之後,那他做什麼事情都是正確的;
哪怕是滅掉一個國家、殺死一國之君,只要合乎道理,一切都由姬昱所說。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是對周禮的完善和利用。
只要立足於周禮,能傳播給各國,那他的思想就會有人不斷的學習信奉,到了那個時候,他無需成為天子就已經成為了“王”。
將來太過可怕,郭偃已經時日無多無力去阻止。
他卻知道這般行徑有著致命的缺陷。
那就是需要名,也需要理。
沒有名在,姬昱的思想就不能傳播;他的道理不夠正確,也不能夠服眾。
可郭偃知道得太晚了,昱的名聲已經傳播到了各國,賢名一旦作實就很難去破壞,除非他出現了不可饒恕的過錯,又或者他的名義在沒有成型之前被國君扼殺。
不過郭偃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動用他所有的力量去將姬昱吹捧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當一個人被他人吹捧成聖賢,百姓太過於追捧一個人來解決問題,且要求其聖人一般的品性,就是那個聖賢墮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