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傳道之始

上河邑,中心講堂。

這裡是草創的教室,只有四方之形,連屋頂都沒有完全鋪好。只是用遮風的木板和底層的木基簡單的搭建固定,還沒有鋪做好屋頂,面對雨水沒有抵抗能力。

在講堂之中,有著主講的講臺置於正中間,旁有幾個案桌之席,姬昱打算讓其中有學問的人就坐在他旁能夠傾聽他的講道,又或在旁提出他的見解。

書生們就坐的位置都是一個簡易的草蒲團,因為位置有限,不可能放置那麼多的案桌,所以一切都是從簡。

教室很大,能夠容納下百餘人齊坐。

至於為何姬昱只用簡單的裝飾自然也是另有深意,並不是捨不得錢財。

論錢財,姬昱將任季子四人和一些信任的侍衛當做工具人生產了許多的書籍之後,已經不需要藉助周室每月的補給,甚至能夠自立門戶。

他將教室打造得平庸是為了更好的讓書生們接受知識。

人有著貧富的差距,如果讓窮書生長期接受富裕的教育,心智就會被其腐化。

貧困本身是沒有罪責的,可是沾上了富貴,就會有貪心的念頭。

姬昱本身就是想要建立一個平等有序的社會,自然不會用華麗的裝飾來破壞他的規則。

貧困自然也不是平等,只是在貧富差距較大的情況下,以艱苦的環境用以學習是最公平的。

姬昱一開始並不打算收取聽道的費用,可有了不收費的現象就會影響整個市場,所以他還是象徵性的收取了部分的錢財又或者肉乾。

在他決定了要講道的那一刻起,就有很多的書生前來聽道,其中也不乏有挑刺和不服者為了爭辯而來。

昱也沒有攔下他們,而是讓他們各自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觀點。

明悟到幾分心理的姬昱在辯論和言理上已經超過了天下九成的讀書人,他有自信能講道理。

這樣的道理並不是一朝得來,而是姬昱常年與閱、偃兩個夫子學習得到的知識,加上偶爾去鄉邑走動遊歷的積累,才有了在面對伯仁時真正悟到了他要遵行的道。

這也是一個由假我到真我的過程,姬昱從壓抑的本性中窺見了真理,才勉強因此入道。

並不是只有苦難才能夠成就個人,機遇和契機也非常重要。

在進入講堂的鄉道上,左右都樹立著幾塊木牌。

“在此言道者,無貴賤之分。”

“在此言道者,無長幼之分。”

“在此言道者,無國系之分。”

與其說是講道的大講堂,倒不如說姬昱的目的是隻是為了更好的討論學問。

要來上課的,都會與小組的組長報備;而小組長也是由各國的代表書生擔任,小組長需要具備長期待在此地的打算,要是離開需要推薦下一個適合當然小組長的人。

當然考效小組長的德行是必不可少的。

在登記完講堂的位置之後就沒有了進入講堂的機會,不過還能夠在窗外旁聽,只不過旁聽者不允許在外吵鬧打擾到其中的好學者。

姬昱站在講臺,深吸一口氣。

這樣的場面說到底還是帶有一些緊張的,可緊張也是他的武器,驅使著繼續行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