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昱帶著魯人前往城內關押犯者的牢獄之中。

在馬車上昱就閉目沉思,他在思考仁義與殺戮、生存與死去的意義。

伯仁殺人是不正確的,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確實如此。

可作為下屬又或門客來說,為主人而殺人,這樣又是正確的。

對被殺者來說,這樣又必然是不對的。

那生命就當如此無視和不在意嗎?就因為這是一個仁義與殺戮的時代?

伯仁的行為是好還是壞,他在馬車上一直反覆思考,直到御者提醒他晉國的牢獄已經到了。

牢獄只是口語的叫法,用作書寫多用“圜”稱。

晉國的牢獄也是效仿周室所制。

在牢獄的外門左側有著嘉石,那是一種用於悔過的石頭;要是有罪者犯事較小,如在街道上偷竊未遂,就綁著罪人坐在石頭示眾,並使其思善改過。

不過大部分的犯罪分子並沒有因此而改過自新,而是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在示眾放回去之後總是總帶著情緒,犯罪心理也愈發強烈。

這樣的設施並不能夠有效的解決犯罪問題。

在門前還掛著一些漆牌,目的也是為了警醒民眾。

“若無授無節,則準圜土內之。”

意思就是不守法就會給抓進去關住。

而沒有得到命令的人也不能進入牢獄之中,不然也一併相當於犯罪,有可能被直接關押進去。

此時也只是殺人之事過去不久,還沒有得到上面的指示,伯仁也就給關在其中。

門前有著兩個獄卒,身穿黑衣,手上拿著筆直的銅棍,讓路過的幼兒忍不住一直偷摸地打量;

估計他也想要那筆直的棍,那可是他們年幼的理想啊。

兩乘馬車停好車位之後,姬昱帶著三人來此,他正要走上前,就被兩個獄卒給攔下。

“你是什麼人,沒有手令和官印的人都不能進此,不然就將你抓進去了。”

姬昱無奈的拿下了斗笠,從懷中拿出了他的令符。

“我是王孫昱,此行是想看看其中的一個犯者,請您讓我進去吧;

您可以跟著我,我不會在其中搞一些違紀犯罪的事情。”

獄卒辨認清楚令符的真偽,可是還有些猶豫。

說到底姬昱也只是一個外來者,沒有實際的權力,雖然有著身份,可也沒有相應的地位。

見獄卒猶豫不決的樣子姬昱只好從懷中又拿出碎金,將此物遞進他們的袖子中。

“王孫您就放心的進去吧,我們什麼都沒看到,只希望您能快些出來,不然等上頭的人來了,我們也不好意思收場。”

“我們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