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鄭二十八年冬。

從洛邑而來的質子已經在晉國安居,在絳城的城北有了自己的居所。

晉侯歡在普遍都是夯土房屋的城北建起了幾座由香檀木為主,柏木窗和桑樹作為裝飾的小型宮寢。

附近有些無人的夯土房也一併送給了王孫的隨從。

在洛邑,昱還沒有自己的私田,沒想到到了晉國,歡把象徵著地位的田地贈送給他。

晉侯送的田地在城北的郊外不遠處,而且還修繕了平地的泥路,來回都很方便。

不管是西周還是東周,都是以小農經濟為主。

在洛邑這樣施行周政的地方,庶民是沒有自己的土地的,他們只能依靠王室的“井田”進行耕種,一井有九田,中間的田叫做公田。庶民在耕種時需要先進行公田的耕種,之後才能夠耕種屬於王室的私田來養活自己,所以在洛邑,庶民都感激天子的仁德,是他將土地賜予了他們能夠耕種的權力,才不至於餓死。

私田只有卿大夫這些王室的功臣才能享有,就連天子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私田。

而在晉國,庶民的私田得到了承認,國家還大力推廣庶民開墾種植土地,甚至連國君的土地都不再保留,只要收取一定的稅賦都能夠種植。

這是郭偃之法中的部分內容,卻讓晉國上下的農戶都發瘋的開墾土地,晉國的糧草充足,國力也從此富強起來。

歡給予昱的就是原本屬於晉侯的私田,現在無條件的送給了昱。

這讓昱又想到了他一直不敢施行的事情,土改農肥。

在洛邑他已經拜託鬲研究犁的改進,可是還有一些因為涉及到洛邑田地的田政,昱遲遲不敢動手。

閱說過,他做的事情已經觸碰到了大部分貴族的利益。

庶民之所以是庶民,就是因為他們依靠王室貴族們種植田地來養活自己,如果他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那他們就有餘力去開墾私田;

等到這些私人田主壯大,變成不受貴族限制的地主,貴族的勢力就會得到削弱。

昱只是王孫,他不是天子,做這種自掘墳墓的事情必然會遭到王室貴族的反對,所以他在某方面已經向閱妥協,在沒有實力的時候不會做一些出格的事情。

東周真的沒有肥料嗎?

有的,而且還分不少種。

早在刀耕火種的時候,聰明人就已經發現,把地上的草木燒成灰做肥料,用刀就地挖坑播種能夠增加糧食的產量。

於是他們自發性的開始進步,在滿足物質條件之後促進了文明的發展。

這個時期的農肥大多選用草木灰和水果殘渣,雞子殼和魚鱗也是能夠作為肥料使用。

可為什麼產量還是那麼低,百姓還是那麼窮呢?

原因就是科學技術不發達,普通的農人也用不起肥料。

雖然昱的科學素養不高,可是也明白技術對生產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所以他在水利設施不完善的情況下首先組織工匠發明灌溉農田的水車和利於運輸的斗車。

這些是能被世俗所接受的東西。

而生產工具的落後讓他迫切的讓工匠們研究犁。

可是最關鍵的一點還是在提高產量和預防災害上。

要是能夠提高糧食的產量,天下人不會因為飢餓而奔波,在留有餘糧的時候還能讀書學習,這難道不是天下的幸事嗎?

閱告訴他,事情絕對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