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志向(第1/2頁)
章節報錯
雨後的街道是朦朦朧朧的,沒有商販雜亂的喧囂,很安靜也很祥和。
“也難怪有心氣的讀書人已改善民生、報效國家為目的而奮起了,都是這樣的世道啊。”
姬昱自幼生活在洛邑王城,而後來到了晉都絳城;所經歷和見識過的還太少,沒能體會到苦難和痛楚。接觸最多也大抵只是權謀、國策。可要是真要把身份對調,估計他現在也會像那樣的少年一樣麻木了。
他只是運氣好,生在了天子世家,如果沒有這樣的身份背景,估計也逃不了種田的苦惱。
沒有權術和智慧,在這樣的世道可是立不了足的。
就拿之前勾心鬥角的農具和農肥來說,一個新的生產工具必定是帶來極大利益的,可為何還是有人阻止呢?
現在的鐵器冶煉技術還不夠完善,表面上坑坑窪窪,雖然有著粗糙堅硬的質感,可是別人看不上的惡金。可是用作於農業,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用唯物史觀來看,鐵製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普及摧毀了奴隸社會,可一個小小的東西又怎麼能夠改變整個時代呢?
這不僅是農具的功勞,背後還有著世家貴族在推動。
中原的局勢已經成了亂局,天子失去了領導的名義,將這樣的權能交給了晉國這樣稱霸的國家。
而諸侯國向來都是以周室施行的奴隸制度為政策,土地人口資源都歸屬於國君。
國君掌控國家,只是一部分由卿大夫們掌管,雖然名義上還是國君的領土,可實際上的掌權人則變成了卿大夫。
國君所佔有的土地一直穩定發展,在國君所有的田地上沒有人敢和國君正面對著幹,不過貴族所有的封邑和其他世家可不是這麼想的。
他們也有著自己的私田,新的生產工具會讓他們的野心開始膨脹,原本在公田上要花費五個月的時間管理,現在用了鐵具和牛耕只用了三個月,剩下的時間也不能閒著,於是貴族的私田得到了擴張。
而下層的商賈和富餘的百姓也會爭相模仿,同樣的去開墾私田。
私田一多,有的公田就來不及管理,自然得到了荒廢,在秋季也收不上賦稅,百姓又依靠著私田的糧食換取了錢財。
此消彼長,國家的財富日益虧損,貴族的利益日益龐大,君權也就得不到統一。
這種東西是無法反抗的,因為它有著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歷史大勢”。
這樣的大勢在沒有到來之前就一直在不斷的點醒著能夠看清局勢的人。
國家衰敗,就要想辦法改革,郭偃也正是預見了這一點,所以才有了晉文公大刀闊斧的改革。
這也正是晉國最開始走向半封建地主社會的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晉國在晉文公改革之後就有著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
貴族向來是知道農具的好處的,所以他們會想法設法的壟斷,而除了壟斷之位,還有最好的辦法就是控制底層庶農的人生。
所以在豐收季節,會提高各種日需用品的價錢,讓底層人介乎於買得起和買不起之間。
而到了災荒之年,也同樣會提高各種日需用品的價錢,搶佔田地,以富家實。
世間原本是美麗的,可是在那些肉食者的掌控之下,變得昏暗。
想要在這樣的大局之中脫困,就要有著比他們更先進的方法,更不明覺厲的手段。
人的見識不會超過他的認知,所幸昱就有著超脫這個時代的見識。
解決這些階級最好的辦法就是實現人人平等,可惜這條路就像一隻螞蟻一樣太過弱小,不可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