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洛陽紙貴(第1/2頁)
章節報錯
“滴答”
一滴來自後世的水滴落入湖面,濺起的水花形成一道道波紋。
造字難的是工藝,沒有工匠們上千次的不斷實驗,是造不出紙的;
從一開始的草紙到現在的書寫紙就花了三年的時間。
再經過工匠的改進和統一製作,這個集結了成周數十名工匠心血和智慧的成果終於面世。
紙的發售一開始就震驚了整個王室和洛邑的百姓。
不僅是因為售價低廉,更是因為成本更低廉。
紙的利潤比昱想象中的還要高,樹皮和破布就能製作出紙,而原材料又能有多貴呢?
成本3銅幣的樹皮和材料加在一起做出來的紙有50張紙,而一張紙能賣出1銅幣,甚至因為有人瘋搶造成市場短缺,再賣紙的話又需要提高售價了。
昱把這些大工程都交給了他的父親壬臣。
王室真的很缺錢,而造紙售賣又能讓王室之前虧空的錢補回來。
壬臣接手之後建立了相對完善的一套生產鏈,並且將懂得製作紙張的工匠們接到了王城,在侍衛的監管下進行生產。
壬臣知道,紙的工藝一定不能流出,流出的工藝也就不能稱之為獨家經營了。
一時之間,由王孫造的毛筆和紙成了貴族讀書人爭相競逐的寶物。
誰家要是沒有紙筆,就是沒有文化;誰家要是沒有好的紙筆,就是家族的學識不夠深厚。
據洛邑的遊商說,他在黑市上看見了傳聞中王孫試紙親筆寫下的簽名紙,那場競拍足足有了半個時辰,最後還是被一個齊國的商賈用一千金買下。
這個“一字千金”和“洛邑紙貴”的訊息在不久後也傳遍了各國。
竹簡,作為知識的載體,選用的材料和製作都比較消耗材料,而且加上刻寫比較困難,所以在市面上也很少流通,一般是貴族或者求學的弟子所擁有。
這種貴族壟斷教育的情況持續了很久很久。
人能說話是因為有著父母的言傳身教,可並不是每一個父母都學文識字,所以大部分的百姓識字率都不高,哪怕是他們自己的名字都可能不認識。
而現在不同了,紙出現了!
紙的出現雖然沒有馬上取代竹簡書寫的地位,可是它方便簡潔,一張紙就能隨意攜帶,而且造價便宜,沒有竹簡刻寫的複雜。
昱相信,紙有一天能夠取代竹簡,不過是以另一種名字——書籍。
紙雖然有優點,可是也有缺點。
一張紙只能書寫兩面,寫完之後如果遺失將很很難尋找。
紙現在的用途不是取代竹簡,而是作為一種練字和學習字所用到的“草稿紙”。
竹簡能夠記錄文字更主要的是因為他的完整性,一份竹簡能寫能記捲起來就是一整個內容或者是內容的一部分。
可紙現在還沒有成“書”,他是一個不完整的存在。
儘管工匠可以利用皮革和米糊加上魚鰾膠水做成封面,再以一張張紙合在一起做成書,不過這種方法實在是太累了,並且中途不能出現一次錯誤。
在沒有印刷術面世之前,紙還不能取代竹簡。
這讓昱在思考時聯想,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謙卦。
閱夫子曾在傳授《周易》的道理時說過:謙卦是個吉卦,不過吉中有兇;只有有德行而且願意捨棄一些東西的君子才能獲得“吉”,這就是謙卦。
謙卦需要學會謙虛,在風頭正盛的情況下要懂得壓抑。
在這個彼此都是競爭,各國之間都在明爭暗鬥的時代裡,太出風頭不是好事;有壞心眼的人會嫉妒你,有恨你的人會想暗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