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秦師襲鄭(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個世上沒有什麼是能夠挽回的,如同時間,過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周王鄭二十四年,冬。
這幾年發生了許多事情,比如說晉國會盟眾國想要攻打鄭國,晉、秦分率兩國軍隊分別駐守在鄭國的兩側。晉軍在北,秦軍在南,而鄭國派遣大夫武燭之武)深夜前往秦營勸說秦國放棄攻打鄭國,在說明關係利害之後秦國退兵,並留下了幾位大將和一些兵士來幫助鄭國,鄭國也就化解了這場危機。
而在今年,有幾件大事。
鄭伯薨,諡號鄭文公;晉侯薨,諡號晉文公;
鄭文公死前,曾經令秦國的大將杞子掌管北門,以示對秦國的友好;看著鄭文公去世,杞子馬上派遣信使回去秦國雍城稟報國君,“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秦伯任好覺得這是一個好時機,鄭國沒了君主國家還沒有安定,晉國沒了君主無暇顧及。
要是趁著這個時機將鄭國吞併的話那麼秦國在中原也有了位置鄭國在周室之右,也是位處天下之中),如果秦國得到鄭國,那就好比餓了許久的狼看到了一隻獵物,只要將它吃下,那麼整個國家都會擁有力量。
不過大臣蹇叔多次勸諫任好不要興師動眾,跨越千里恐生變數;百里奚也在提議這個時候應該操練兵馬吞併西戎。
任好想稱霸中原實在太久了,他已經等不及了,晉夷吾、晉重耳這兩個欺騙他的人也已經去世,天下沒有人能限制他任好了。
任好如果沒有抓住這個機會的話,那他會帶著這個遺憾過一輩子。
第一次有機會的時候,他沒有幫助晉文公奪取君位。晉惠公說會以河西、南五城作為報答,於是任好信了,可是晉惠公食言了。
第二次有機會的時候,晉國有荒得到了秦國幫助渡過難關,可是在第二年,等到秦國有難的時候晉國竟然不給一擔的糧食,晉惠公背信棄義,任好率領大軍打到了晉國的都城,可是任好的妻子伯姬請求看在親情的份上不要殺晉惠公,任好心軟了。
第三次有機會的時候,是任好幫助晉文公重耳奪取晉國國君之位,可是任好也沒想到,晉文公只感激幫助了他的楚王卻不感激他這個幫助他奪取國君之位的人,這不是純純欺負老實人嗎?
晉文公說任好在饗宴飲宴)時使用了對待國君的禮儀,可是卻沒有儐、相招待客人,迎接和贊禮的人),這是在羞辱他;在賦詩的時候吟誦的是《采菽》,將天子賦予福祿的行權轉到了任好身上,這是對天子的無禮,更是對天下的不敬。
沒有文化是任好的錯,可是在晉文公當上國君,任好問“何以報我”的時候,晉文公只是說“會在戰略上承認秦國的強大地位,在戰術上會積極配合秦國的軍隊”,怕任好生氣,晉文公還說“允許秦國的軍隊東渡黃河,這樣秦國的和洛邑也就沒有阻礙,可以隨時向天子進貢表明自己擁立天子的思想認識。”
這不是糊弄人嗎?!
他任好有那麼好騙嗎?!
給晉國騙了足足三次!
現在晉文公已經不在了,任好覺得晉國再也組織不了他東進而稱霸中原的夢想,儘管兩位大臣不停的勸阻,可任好還是做了那個決定——東進鄭國,刻不容緩!
任好命百里視為大將,賜予了他能夠調動兵馬的大鉞青銅斧)。
在西周以前,基本上都是國君親自上前線進行統兵作戰;可是因為國君上戰場有著不確定性,萬一被擒或者戰死將會給國家帶來混亂,於是國君們開始將兵權交給專業的將領;將大鉞這件象徵著兵權的武器交給大將之後,就能夠指揮兵士們的行動和作戰。
雖然大鉞用起來多有不便,可是在春秋時期,這象徵著王權的大斧卻沒有人敢違背。
至於戰國時出現陰陽虎符被信陵君盜竊還要等到多年以後。
一輛輛兵車隨著秦國兵士的吶喊聲不斷賓士,雖然路途遙遠,可是秦國人從不畏懼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