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晉國的野望(第1/2頁)
章節報錯
周王鄭二十年春。
在此之前要講幾個故事,這個故事與楚王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至於為什麼要叫楚王,這是有原因的。
楚國原本是子爵,按照禮法是沒有資格稱王的。
自周平王東遷以來,周天子失去了對於天下的控制,各國彼此虎視眈眈,晉國正在“曲沃代翼”,秦國忙於穩定自己的國家,各國有的忙於內亂,有的想要吞併周邊的小國;衛、宋、陳、魯幾個國家因為弒殺自己的國君鬧得沸沸揚揚。
他們都遺忘了在南方的楚國。
而楚國一心發展自己的國家沒有收到各國的限制從而快速崛起,楚人沒有理會其他國家嘲笑他們的語言像鳥一樣難以聽懂,文化像鳥一樣落後,經濟像鳥一樣貧窮。就算是天子帶頭起鬨,他們也是逆來順受,把屈辱化作了力量,把胸懷對準了他們的群山遍野。
楚國的君主都穿著用粗布編織的衣服,乘坐的是用荊條和竹子打造的兵車,帶領他的子民不斷的爬山涉水,開拓疆土。楚君和將士同甘共苦,在歷代的君主將士的共同努力下,他們的土地不斷擴張,實力也不斷盛強。
楚國在開闢疆土的時候各國沒時間阻止,這是“天時”。周邊又是蠻族容易征討,這是“地利”。楚國每滅掉一個國家就把他們的文化吸收,把蠻族的權貴遷到他們的後方嚴加管制,因此沒有人不服從的,這就是“人和”。
楚國得天、地、人三者優勢,資源充沛,物產豐富,足以和王室分庭抗禮。
當時王室被鄭國打敗,周天子還被鄭國的祝聃射中了肩膀,王室的名聲一下一落千丈。
在經過了令尹鬥伯比的同意後,羋通“不服周”,僭權自立稱楚王,也就是楚武王。
楚王有一條靈活的道德底線,在天子問罪的時候,就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意思就是我本是蠻夷,不和中原用同樣的禮法。而衰弱的周王室也無法做出強勢的舉措阻止,就算想要出兵討伐,可楚國此時的疆土大到連周王室都不敢輕易動彈。
就這樣諸侯亂權,王室對中原失去控制,天子的權信在諸侯眼裡開始沒有了作用,雖然還是天下共主,可是有名無權,就像華麗的禮器也就只是一個華麗的禮器而已。
楚國是一個大國,這一代的楚王惲更是一個雄心壯志的君主。他安心發展楚國的力量的同時也在思考著怎麼謀取中原。
在此之前,於周王鄭十年。
齊桓公去世,易牙,豎刁這些奸臣和一眾公子想要謀害齊國世子昭,世子昭逃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儘管當時宋國十分弱小,但因齊桓公死前曾委託他照顧世子昭,於是宋襄公就通知周圍的國家一起護送世子昭回去當上齊國國君,也就是齊孝公。
因為齊國齊桓公的威名猶在,宋襄公越發的驕傲自滿,他幫助齊孝公當上國君之後認為自己仁義無雙。
用周禮上想,幫助諸侯登上國君之位,那他齊國就是宋國的附庸,於是宋襄公開始召集各國和齊桓公一樣進行了會盟。
第一次只有附近幾個小國參加,宋襄公覺得非常恥辱。於是宋襄公聯合齊孝公,同時也叫上了身為“蠻夷”的楚王,想利用這兩個大國國君的名望來召集各國從而進行會盟。
這一次果然很多國家都在來到了答應宋襄公去鹿上一起會盟。可是齊孝公因為國人恥笑他辱沒了先君齊桓公的威名,於是就打消了赴約的念頭,放了宋襄公的鴿子。
因為齊桓公當年沒有帶任何兵馬舉辦了盟會,所以這個盟會也叫“衣裳之會”,來的人不能帶有兵馬。宋襄公覺得自己要當好仁義模範,就真的沒有帶一名兵士就舉辦了這場盟會。
宋襄公說:“齊桓公已經去世,天下沒有能帶領諸侯各國的了,今天我召集大家來,就是想和齊桓公一樣來決定誰是中原的盟主,我們大家一起定下盟約,一起匡扶周室,和平相處。”
楚王惲說:“您說的對,那我們一個推舉誰當盟主呢?”
宋襄公說:“論公爵和德行,我在這裡是最大的,應當由我來擔任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