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的耳目很多。

京都的訊息也很快。

尤其在這樣的時期,各世家名門、權貴重臣們個個都神經都敏感得很,探聽訊息的探子那是派出了一波又一波。

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誰先掌握了訊息,就能夠立於領先之地。不管是想法子規避災難,亦或者趁機扶搖直上,最起碼得知道發生了什麼才行。不然聾子瞎子一般,等事情發生了再來應變的話,很多時候就來不及了。

不說他們這些關繫到切身厲害的人,就是京都的普通百姓,那也比一般的百姓眼招子都要亮上許多。

自從黑龍軍呼嘯過後,整個京都都有種風雨欲來的架勢。

這種時候,別說幾個大活人被帶進宮了,就是一隻狗死了,只怕都瞞不過人去。

所以,盡管關於李墨的事兒到目前為止,還不曾有一絲風聲傳出,汝南王的動作也不可謂不快,隱蔽工作也做得不錯,但很快訊息還是被人給探出來了。

先是李贄領黑龍軍離京,緊接著,汝南王就去了西川王府,再接著,西川王一家就和汝南王一同進宮。

這幾件事接連發生,其中肯定有什麼關系。

只是,究竟是什麼呢?

畢竟手裡的線索太少,要判斷出究竟發生什麼事還是很困難。

不過腦洞大開的也不乏其人。

“難道西川王府一家密謀造反,太上皇帶黑龍軍親自出城,是要全滅了駐紮在京郊的西川軍?”

“不可能吧?西川王若是真想反又何必等這個時候?當初不支援聖上登基豈不更好?現在名不正、言不順,他還敢動手?”

“那……”

有人眼珠一轉:“也有可能,是不是西川王權柄太重,犯了什麼忌諱也說不好。”

那人話說一半掩一半,沒有明說到底犯了什麼忌諱。但聽的人也都是聰明的,權力場中打滾的人,哪個不是人精,有些話不用說得那麼明白,大家心裡明白就成。

西川王不是犯了什麼忌諱,而是犯了什麼人的忌諱才對。

不過自古以來莫不如此。

作為臣子如果手裡的權柄太大,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

之前的大興之所以能出現中央和四王並立的局面,那不過是特例,是歷朝歷代都不曾有過的,是太祖皇帝刻意造成了這種局面,有意磨礪子孫,不使子孫懈怠,以至於出昏庸的君主。

事實證明這樣的制度當初的確是有效的,大興立朝數百餘年,每一代君主雖然不至於全是聖明賢君,但至少也是兢兢業業的勤勉之君,大興也因此政通人和、經濟繁榮、國力日強。不像前朝,鬧出什麼皇帝“指鹿為馬”的笑話。

只可惜最後酈家人最後沒有因為子孫無能亡了江山,反而因為皇子們都太聰明,為了爭權奪位,不惜主動勾結邊王、蠻夷,從而引發變亂,終究還是同前梁一樣也失去了自己的江山。

事實證明,中央集權與中央和四邊並立的制度一樣都是柄雙刃劍。

太祖想用這柄劍約束皇權、磨礪後代,不至於像之前的朝代一樣,因為皇帝昏庸,弄得民生凋敝、民不聊生,可最終,子孫不肖,也終被這柄劍所傷,真是成也蕭何敗蕭何。

鑒於此,還有大明立朝後,李墨一直將西川王留在京都,而戍邊的隊伍則被墨北軍的隊伍和將領所接管的事實,李墨顯然不打算推行之前的制度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人作出這樣的推理也是極為合理的。

許多人盡管嘴裡不說,心裡卻已經同意了這種猜測,並認為為了大明的穩固,這樣做也無可厚非。

前車之鑒,後世之師嘛。

如今東平王已去,汝南王值得信任,也無軍權在手,就剩西川王一個,那肯定遲早都要收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