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媒婆上門了(第2/2頁)
章節報錯
她自己也知道自個兒的毛病,又感激紅七一直陪在這邊,以紅七的身份,根本不需要她來應對兩名地位低微的庶女,都是為了她才一直留在這邊。紅三就打定了主意,一定要盡快把這個毛病改好,以後這種場合也能幫上紅七的忙,而不是讓紅七為了她費心。兩個費盡心思迎合,一個也在努力,雖然還不像紅八那邊那麼熱鬧,倒也有進步多了。
紅七暗暗點頭。
還有個工部侍郎的朱家,因為她家今日也有客來,早就派人回了紅家,說今日就不來玩了。改日再邀紅家過去她家玩。
女人在裡頭說插花,說家居佈置,男人這邊,紅七帶領幾個姐妹特別佈置的小酒小菜、水酒,看著倒沒有什麼很特別的,可是,吃了起來,才發覺別有滋味,很多都是以前沒有嘗過的味道。
尤其是紅七做的調酒,各種口味,是紅七用果酒、白酒加冰調變的,味道香醇夠勁,讓男人們贊不絕口。大興南方的酒多淡,少有這麼濃烈的。卻又不像有些北方酒,就一股子辣味,喝在嘴裡除了火燒似的,就沒別的感覺了。
柳翰林是個極愛品酒的,當場就問這酒是如何配製的。問了卻覺著有些不妥,飲食美酒,也是一個府裡的底蘊。一個方子有時候是花了數代人的精力才研究出來的,也是傳家之本。有這樣的秘方,到了婆家都會被人高看一等。自己隨隨便便就問,實在是不大好。他正要收回,二老爺卻已經不假思索就讓人遞了話進去。
再一會兒,紅七就寫了方子出來。並特別指出,除了順序之外,要調成這樣的味道,也需要一定的手法。寫卻是不好寫,若是試了覺著味道不對,可派個下人過來找府裡的廚娘學也就是了。
這樣的秘方,說送人就送人,一點兒不捨都沒有。
柳翰林對紅家的評價就高了許多,再聊下去,發覺紅家幾個老爺雖然才學都不算多麼好,但是,也不是那種無知之輩,而且,為人都十分厚道,頗具君子之風。就是市井氣最為濃厚的三老爺,也不狡詐鄙薄,幾個兒子也是,個個雖然都不過中人之姿,但進退有據,極有規矩,都不是那等輕薄紈絝子弟。
這樣的人家,倒也值得交往。
柳翰林本來是抱著應酬的心思過來,這個時候,倒真起了結交的心思。尤其四老爺的字畫,就是在柳翰林看來,也是相當不錯的,已經有登堂入室的感覺。
從此,紅家也算開始進入京城的上流圈子了,有了一些有來往的人家,又透過他們結識了別的人家,不再是剛來時,除了汝南王府、寧遠侯府外,誰也不認識的尷尬局面了。
周家來得最晚。竇夫人的眼皮底下還有些青色。
昨兒個晚上,周尚書狠狠地說了她一頓,說她在紅家這事兒上處理得太不當了。這麼多年,竇夫人還從來沒有被周尚書這麼說過。
聽說了鎮北王世子李墨看上紅七的訊息之後,周尚書只覺得坐立不安。汝南王府也就罷了,這鎮北王府比起汝南王府可是可怕得多的角色。汝南王再受聖寵,可畢竟常駐京城,手下的兵將就是敬畏他,可忠心的,還是當今皇上。但其他幾座王府不一樣,常駐邊疆,手裡握有的重兵可不知道京城裡的皇帝老兒,哪誰的糧,就聽誰的,數百年下來,羽翼已成。
就是皇帝,也要拉攏他們,甚至不惜以公主下嫁。
尤其是鎮北王府,鎮守的北方,戰事最多,勢力也最大。別看他在邊疆,一句話,朝廷裡照樣要蕩三蕩。
竇夫人雖然見識不凡,但到底是後宅婦人,對朝廷上的事情,看得還是太淺了一些。
聞言,大驚道:“如果他們有這麼大的勢力,聖上怎麼容得了他們?”
“容不了也得容,若是一動,只怕,這酈氏的天下,也坐不穩了。”周尚書嘆道:”祖皇帝當初英明一世,制定下來的很多政策都十分英明。唯有這四王府,實在是叫人想不通,為什麼會留下這麼個大禍患呢?真不知道,這天下,還能安穩多久?”
“你想想辦法,千萬不能讓這紅七真成為那李墨的妾室了。紅顏禍水、紅顏禍水啊!”
說到最後,周尚書還感嘆了幾句。
周尚書的一句話倒是說得輕松,可事到如今,做起來哪有這麼容易。這紅七的崛起得實在太快了,令人措手不及。就連老太太將家裡收藏的那套千古賢後小周皇後的頭面拿了出來,準備讓周紫華在這次瓊花宴中大放異彩,無人能敵的,結果也因為紅七的橫空出世,夭折了。
如今,紅七的一舉一動,都牽動了整個京城、整個大興天下的目光。
動,動不得。
阻止?
她一個婦人,如何改變那鎮北王世子李墨的決定?
竇夫人滿腹心事地來了,她要看看,這紅七究竟憑什麼讓她的女兒給了這麼高的評價,憑什麼讓李墨一見動心。
而她這一來,卻看到了一件稀奇事。
京城有名的官媒楊夫人來了,跟在她身後,竟然有百來人敲鑼打鼓,後頭跟著的,還不知有多少挑著擔子的,抬著箱子的,浩浩蕩蕩,排了一長龍,前頭到了尚書府這裡,後頭,竟看不到影子。
是給誰家的小姐下聘,好大的手筆?
就是見多識廣的竇夫人,也被這陣勢嚇了一大跳。
看那開啟的箱子,最前頭的一物件徵夫妻好合的大雁,是純金打造的就不說的,渾身上下鑲滿了寶石,閃的人眼睛都快要瞎了;第二個箱子,則是一對珊瑚,一紅一綠,足足有五尺高,價值連城;第三個箱子,是畫聖吳道子的字畫,有價無市,可以當傳家寶的東西,就是周家,也只有幾副,這樣的東西,誰捨得拿出來當聘禮啊……
一扇一扇門開啟了,這樣的陣仗,早就驚動了各府,紛紛派了人出來看,究竟是誰,娶個媳婦竟然這麼大手筆?
小號一路地吹,金鑼一路地響。
最後,隊伍竟然在紅府的門前,停下了。
竇夫人心裡就咯噔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