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朝堂和大楚有略微不同,雖和大楚一般,都設立的有六部,但三省和疏諫閣卻並沒有。

大楚有高深掌握朝堂走勢十數年,而南唐皇帝遠不如大楚皇帝那樣豁達,不擔心大權旁落。因此南唐並沒有出現過有能夠在朝堂之上一言便可決定走勢的權柄人物。

但單以六部來看,以吏部尚書王良為的六部主官便是南唐廟堂上的最有權勢的一批人。

江寧城建造時間不遜於陵安,城內很多建築是存世時間之長,已無法考量,江寧城比之陵安,也只是規模要小一些罷了。

而位於江寧城中的吏部尚書王良的府邸,就絕對算的上是存世時間極長的幾座建築的當中一座。

王良從某些地方來說,和大楚的宰輔大人高深有很多相似之處,一樣的喜歡獨來獨往,一樣的作為朝堂上說話最有份量的一批人。

作為吏部尚書,這個掌握這南唐大小官員升遷平調的職位,需要的本來就是絕對公允。而這一點,王良一直做得很好,所以他在這個位置上坐了快要十年,仍舊是聖恩不減。

南唐廟堂上知道這位吏部尚書一向公正嚴明,油鹽不進。卻唯獨有三大愛好。

藏書,藏劍,釣魚。

作為讀書人,藏書和釣魚都還說的過去,大可當作這位尚書大人修心養性,志趣高雅。可這位大人的藏劍這一愛好,便讓世人不解了。

不過不解歸不解,有想鑽空子走後門的,知曉了尚書大人的愛好,便開始不留餘力的去搜尋一些世間孤本名劍,寄望能夠在尚書大人面前混個臉熟。、

不過這如意算盤卻打偏了,尚書大人雖然有這些愛好,但對於旁人送來的書籍名劍卻是一律拒收。

在尚書府中,有一棟專門寄放藏書的小樓,被王良取名“薄倖”。而那座用於寄放藏劍的小樓則命名為“河傳”。

而在府邸中的那座池塘,則叫做“子河巷”,早便在南唐文壇有不小名聲的王良,入朝為官之前便也寫過太多意氣均屬上乘的詩文,當年那句“百年懷土望,千里倦遊情。”也被數位文壇大家拍手稱快。

更有文壇大家曾言,要是王良不入朝,未必不能成為在文壇上重重留下一筆,可被看好的王良最後還是選擇了入朝,並幾經浮沉,成了南唐的吏部尚書。

此刻王良便在池塘當中的一處涼亭下垂釣,和王良一起的,是一位面容枯槁卻的年邁老人。

王良雖已經是到花甲,卻看起來精神奕奕,並無老態。反而是這位腰間別有長劍,面貌和王良有六七分相似的老人看起來十分老邁。

王良忽然提杆收線,在魚鉤上重新安了魚餌,才又再度恢復垂釣姿勢。

那老人腰間配的古劍名為“離亭燕”,雖不入十大名劍之列,但亦是極為不凡,足以摧金斷玉。

老人輕輕開口:“大兄,我想北上,去磨礪劍道。”

王良轉過頭,淡然開口說道:“怎麼,還存了和冷寒水一較高下的念頭,他一隻腳已經踏入第六境,你怕是沒有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