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事,手機閱讀的讀者希望關注話題圈,電腦端希望收藏一下,謝謝啊。)

年後的第一天早朝,就讓群臣心裡一陣亂顫,把過年之後還未散去的氣氛沖淡幾分。

南唐毗鄰大楚是不假,可這些年一直都是安安分分,雙方不相往來,邊疆也沒有戰事生。

多年前那場國戰,南唐、大魏、北漢三國聯手攻楚,猝不及防的大楚開始是吃了個大虧。

可等大楚反映過來以後,戰事基本上就開始由大楚主導,到收官階段,北匈南下突襲了在南方失利的北撤的北漢殘軍。

本身就元氣大傷的北漢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北匈所滅,而北匈趁大楚與南唐諸國還在亂戰,仍然不死心,還想南下。

卻不想,緊鄰北漢的大魏皇帝一改往日作風,把將要南下馳援的軍隊調到北境與北匈對峙。

雖說最後大魏滅國,但世人後來談及大魏皇帝的時候,還是會忍不住稱讚一聲。

至於大楚,當時也放棄了找南唐的麻煩,調軍北上,接納大魏北漢遺民。

在北境,讓北匈國這些年不得跨過北丈原一步,南唐作為當時那場亂戰唯一的倖存者,這些年來一直是安分守己,不敢有任何動作。

可到今天,群臣看到這封來著南唐的國書,都是有種不好的預感。

禮部尚書吳離和戶部尚書苑莊雖說在新法施行的態度上一直不和,但彼此對視一眼,仍然是在對方眼中看出了幾分擔憂。

吳離的目光在朝堂上掃視一圈,宰輔大人仍舊是一臉淡然,並無半分憂慮的樣子,等到吳離看向兵部那幾個老貨的時候,也是一臉無奈。

這幾個人,人人臉色紅潤,一雙綠油油的眼睛直勾勾的盯著皇帝陛下。

吳離心裡默默一嘆,這些老貨輪軍功不及王侯,可仍舊是有赫赫戰功的武人,讓他們在陵安本本分分的上朝和枯坐兵部早讓他們厭煩了,好不容易碰到有可能打仗的局面,這一個個自然是希望陛下大手一揮,讓他們領兵出征,哪裡還有些憂慮的想法。

吳離搖搖頭,平素裡六部官員一有空缺,哪個不是拖關係找門路想補上去,可唯獨這兵部,一但有了空缺,要在功勳不差的軍伍裡找人頂上的時候,便成了最大的難題。

一個個都說什麼邊疆不穩,沒有戍邊的將軍們就一個勁的說什麼軍紀敗壞,軍心不穩,他們離不得要在軍中為陛下分憂。

到最後,也只有那些軍功相對不高,資歷相對不深的軍官被調到陵安入兵部任職。

人人都將入兵部任職當成了個燙手山芋,人人避之不及。

其實說來也是,一旦入了陵安,不能打仗不說,還要處處小心,上要應對天聽,下要小心朝臣算計。

不說其他,論品階,兵部尚書仍不算陵安第一字號軍方大佬。

除了在軍中的幾位王侯之外,在陵安仍然有數位王侯,王侯之上的四大軍侯更是全數都在陵安。

想到這裡,吳離心裡微微一怔,大楚規定隻立四軍侯十二王侯的祖制,旁人就算有心,也不得上位,可如今天軍侯被廢,這空出的位置,要爭的人怕是不少。

是故這些老貨才一個個像看見小媳婦一樣看著皇帝陛下。

好在皇帝陛下也沒有難為群臣,早已經擬定了前往南唐的人員,不過等名字報出來的時候,群臣一陣驚訝是免不了的。

他們驚訝的現,這些人幾乎都是名聲不顯,不過群臣心中自有打算,準備下朝以後,好好的去琢磨琢磨。

不過名單上最後一個名字,他們是確實沒有聽過了,不過看宰輔大人一臉平淡的樣子,而三省長官也沒有出言質疑,餘下群臣便無人說什麼了。

不過內務官員宣讀完這個名單之後,又一個問題擺在了眾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