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秋月回臨河村這一趟, 正趕上村裡的集體大鍋飯。

雖說隊上早就跟著上頭政策走,實行家庭聯産責任承包制了,但夏收過後, 也會聚到一起吃頓好的。

大塊的野豬肉肥流油,大碗的高粱酒清香醇厚, 讓鄉親們過去半年的勞累一掃而空,下季再戰。

江秋月和彭敬業被柳建國請到主桌就座,大家都是認識的, 不到一會兒就吆五興六地喝起來。

林文娟一家子作為從北京來的大人物,被村民們當做座上賓,待遇也是很不錯的。

雖然相處起來沒有同江秋月兩口子熟絡,但面上很是尊敬。

林文清那邊還在鋼鐵廠沒過來,桌上少了他那一家,不然更為熱鬧, 在場成家立門面的青壯年勞力裡邊多少是他當年狐朋狗友那一堆的。

林文娟笑哈哈地聽著他們給她講林文清那時候的樂子, 對方知道她是林哥堂妹後, 立馬把她看作了自己人, 講的更起勁了。

江秋月這邊聽了一番趙向東這些年的事跡,想起當初那個連喜歡都很卑微的大個子男知青, 沒想到已經努力走到今天不凡的地位。

當年, 在江秋月他們回城的回城、當職工的當職工的時候, 趙向東在柳建國的安排下接過養殖野豬家豬混養的重擔。

經過努力,野豬混養培育成功,臨河村的養豬場也隨之辦了起來。

剛開始野豬産量少, 主要給村民們過年過節時吃肉,最多再在年底賣到公社,換點錢給大隊上增收。

隨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刮過大江南北,上頭的政策改變了,家家戶戶開始有了餘糧,有了盼頭。

這時候,趙向東飼養的野豬開始迎來下崽的高峰期,他和柳建國商量過後,拿出積蓄和隊上合作,公私合營地辦起了養豬場。

之後失敗過沮喪過歡喜過,遇到的困難也不少,酸甜苦辣鹹不一而足。

成功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好在努力和汗水換來了養豬場的良好發展,越辦越大。

在滿足自家人吃肉之後,趙向東跟著上頭政策學了幾節課,把眼光放遠,將野豬肉打造成蘭縣這片地兒的特産品牌。

市場開拓開後,生意就做大了。

做大了,他也沒藏私,誰想跟著他學養野豬他就免費教,養好了他還能上門收。

現在全蘭縣基本上家家戶戶都養著幾頭野豬,為家庭收入增收不少。

有的人家直接學他辦起養豬場,他也不惱,指導技術和防疫從來沒含糊推遲過。

他還建議縣領導成立了針對野豬買賣的商會,把養豬場主集合到一塊註冊了公司,齊心協力做好野豬肉供銷等等。

蘭縣如今的經濟這塊,說他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那是一點都做不了假的。

江秋月聽了佩服不已,特意倒了酒敬趙向東一杯。

他不僅富了個人,實現他自己的價值,還連帶著帶領鄉親們走向致富路,可敬可佩。

誰能想到當初那個膽小略猥瑣的青澀男知青,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呢。

就連彭敬業都沒想到他能一力挑大樑,帶動一片地方的經濟市場。

趙向東卻很謙虛,被幾個人誇的紅了臉,不知是喝酒喝的,還是不好意思地害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