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更何況,這只是第一座炮臺,就算火炮多一些,威力大一些,但同樣的,水面開闊,讓自己能派出36艘軍艦一起發起攻擊,若是進入內河以後,河道變窄,到時候,只怕同時能攻擊炮臺的軍艦數量要變得更少,而且加上還有敵軍的艦隊護衛炮臺,只怕己方損失更甚。

西摩爾稍加思索,便放棄了只用軍艦進攻的方法。看來,必須要水面以軍艦攻擊,另外派遣陸軍登陸繞道炮臺後方進攻的兩面夾擊策略了!

西摩爾不再幻想幾天內便佔領廣州城,而是做好十天半個月的艱難打算。

見沙角炮臺被攻陷,太平水道口的6艘蒸汽炮艦立刻後撤,繞道太平水道內朝珠江上游而去。而躲在威遠炮臺處的一隊軍艦本欲往沙角炮臺靠近參戰,未來得及,此刻見炮臺淪陷,便徐徐後撤,重新躲入上橫檔島的後方。

西摩爾不愧是名經驗豐富的海軍將領,在攻陷虎門口東面的沙角炮臺後,他並不急於進攻,而是下令那些軍艦後撤,退守在威遠炮臺和下橫檔炮臺射程之外的地方,再往江心靠攏,繼而猛撲大角山炮臺。

大角山炮臺只有數門火炮,自然不敵,沒來得及炸傷一艘軍艦,便告陷落。緊接著,羅斯下令三個步兵營護衛著一個炮兵營從大角山炮臺側面登陸。

這是珠江口的西岸,可能因為大角山炮臺只有數門火炮的原因,知道很快會淪陷,因此中華帝國方面並沒有佈置多少守軍,只是一個營的步兵和大角山炮臺撤退下來的二十餘名炮手,鎮守在大角山上。

雙方一番激烈的槍戰,儘管中華討虜軍火槍射程更遠,但英軍的步兵營事如猛虎,不畏生死往山上衝,加上山上樹木灌木眾多,在遠處開火併不能發揮作用,這三百多名討虜軍死傷數十人之後,拼著炸燬了炮臺上的2門大炮,便迅速撤離了大角山,往北端的鞏固炮臺撤退。

在佔領大角山炮臺之後,羅斯派運兵船連續登陸,增派了近二千名英軍和數百野炮手沿江岸一路向北,在鞏固炮臺前1公里處,再次與駐守的中華帝國二個營的步兵發生激烈交火。

討虜軍依仗地勢拼死抵抗,在戰死二百餘人之後,餘部再無戰力,主將哭求撤退之下,剩餘的四百人不到的討虜軍將士無奈之下,退守蕉門要塞。

羅斯大喜,和西摩爾商議之後,決定次日組織大規模的軍艦開始進攻虎門的第二道防線——威遠炮臺群和江中央的上下橫檔炮臺和永安炮臺。

英國陸戰隊和步兵連夜幫助炮兵搬運從大角山炮臺和鞏固炮臺繳獲的大炮,次日一早,便架設在鞏固炮臺上,炮口朝上下橫檔島上的三座炮臺開火。

鞏固炮臺的丟失,讓討虜軍方面大受損失,關鍵並不是鞏固炮臺上的8門大炮,而是讓英軍得到了一處直接躲入炮臺炮擊江中的上下橫檔炮臺和永安炮臺的機會。

江中的三座炮臺,均是面朝下游的江面,對於鞏固炮臺並無專門的防禦設施,甚至連調轉炮口都極為艱難,造成被動挨打的局面。經過半天時間的炮擊,上下橫檔島上的除上橫檔炮臺因為在島嶼的東側只損失二處炮眼外,有7門火炮的下橫檔炮臺和6門火炮的永安炮臺全部淪陷,島上的二百餘名討虜軍士兵死傷大半,剩餘的見事不可為,均躲入上橫檔炮臺繼續再戰。

到中午時分,見三座炮臺基本被攻陷與壓制,英軍遠征艦隊除了留守少量軍艦守衛運兵船和補給船外,其主力艦隊和奧斯曼、荷蘭兩國艦隊一道傾巢而出。在西摩爾和何伯兩人的親自指揮下,分為三批艦隊共近六七十餘艘軍艦,幾乎將整個珠江虎門口江面塞滿,浩浩蕩蕩朝上下橫檔島的三座炮臺以及東岸的威遠炮臺群發起攻擊。

而陸軍司令羅斯繼續組織運兵船試圖登陸上下橫檔島,準備還是採取佔領炮臺,再利用炮臺攻打東岸的威遠炮臺這樣步步為營的方式。不過,這次討虜軍吸取教訓,立即出動了二十餘艘軍艦,在大虎山島後側以及太平水道的北出口內,開始拼命射擊,將試圖登陸的5艘運兵船擊沉一艘、擊傷一艘,其餘的3艘運兵船連忙逃入後方的英軍軍艦之後。

而此時,威遠炮臺前的水面,激戰才剛剛開始。

喜歡這個天國不太平請大家收藏:()這個天國不太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