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整個太平天國天京城外的太平兵,一下分為了四股勢力。

一便是原本的東殿太平兵。其中的安慶水陸太平兵士二萬餘人,由曾水源率領宣佈投奔南王;九江城的五千太平兵在胡鼎文率領下,丹陽城外的楊輔清率領近萬太平兵,都扎堆投歸順南王或翼王。整個東殿將士,已經十去其五。

另一部分天國的太平兵,有二萬多人在天京駐守各大城門。其中,朝陽門、聚寶門、儀鳳門、通濟門等四處城門的守城東殿將士六千餘人,跟隨朝陽門守將金樹本等,前往丹陽去投奔楊輔清。其餘諸門的東殿將領,除了一些投降北王韋昌輝外,其餘都被北殿將士斬殺,而東殿士兵,則茫然無知,繼續聽命北王新任命的將領。

其餘的一些零星東殿將士,多半分散開來,在天國各州縣駐軍,也是一片茫然,處於觀望狀態,靜待天國這次變亂的結束。這部分兵力也不少,有數萬之多。

二便是翼王石達開在巢縣率領五千太平兵,也歸順南王。

三是北王韋昌輝的北殿軍士。三千餘人在天京城內,加上北王府的府兵和衛士,勉強湊足大致有四千人。

其餘的便是黃州府城和黃州府境內蘄州、蘄水、廣濟等縣,韋俊部和投奔來的張子朋所部,還有曾天養敗退下來的太平兵,這部士兵勢力很大,加上被韋俊控制的唐正才水師,一共有一萬五六千餘人。

四便是天國境內,忠心天王的太平兵。廬州城內的胡以晄率領的四千太平兵,太平府當塗城內駐防的賴漢英,率領水陸太平兵一萬餘人。

鎮江府城內的近萬太平兵,在忠於天王的李秀成率領下,已經變為中堅力量。還有與江北大營對峙的儀徵和瓜洲的太平兵,在許宗揚等人的統領下,保護著長江一帶水線。

除此之外,還有遠在遼東的數萬太平兵。

一時間,各方勢力交織,錯綜複雜。

但,明眼人都能看見,若是那部分東殿士兵投奔南王,整個天國將遭受重創,實力大減。

…….

鎮江城內。

一臉英氣的李秀成,卻雙目茫然。

如今的他,已是總制,也算是太平軍中的中級將領。

當初,楊秀清從安慶將李秀成緊急調往天京,讓他跟隨楊輔清領太平兵,經長江水路取道鎮江府,進攻丹陽城。而到鎮江城後,楊輔清怕李秀成搶了他的指揮權和功勞,便將李秀成留在鎮江,協助殿左十一檢點羅際隆鎮守城池。

羅際隆是廣西老兄弟了,他全家參加太平軍。原本在蕭朝貴的前軍任監軍,其妹嫁蕭朝貴為西王妃,遂被封為西國舅。西王戰死後,他轉為東殿將領,因為作戰勇敢,每逢戰鬥必身先士卒,深受東王的器重。

聽到天京發生變亂以後,羅際隆一時間六神無主。恰恰這個時候,清軍的江北大營主將琦善,感覺有機可趁,便一邊命人傳來密函,招降羅際隆,一邊偷偷派遣了一支一萬人的清軍,趁大霧坐船越過長江水面,襲擊鎮江城。

清軍一時突然襲擊,差點攻破鎮江城。幸得李秀成防範嚴密,羅際隆又作戰勇猛,才將清軍擊退。不過,也正因為羅際隆作戰勇猛,每戰都身先士卒,率領太平兵衝出城門殺退清軍,又追擊清兵,結果不小心中了清軍的埋伏,身受重傷,等李秀成殺出城接應回來,已經不治身亡。

於是,整個鎮江城,只是總制的李秀成變成了太平軍的主將。

接下來,風雲變幻,訊息接踵而來,讓李秀成應接不暇。

北王不但殺光了東王府中東殿家眷,還以天王的名義宣佈東殿部屬是東賊的同黨,四處剪除東殿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