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籌建黃埔軍校(第1/2頁)
章節報錯
傅善祥一身疲憊地下了船。
輾轉近兩月,從上嗨坐上一艘比利時洋人的商船去港島,卻在寧波又停留了大半月採購些生絲,而後又因半路南澳一帶討虜軍水師和滿清水師戰事,洋人商船無奈,又駛入廈門躲避了幾天,順便在廈門採購了些茶葉,幾經輾轉,終於達到了港島。
爾後,傅善祥和她姑母徐傅氏、二個小表弟以及李善蘭的妻子許氏等人,在四名廣州方面的細作的護衛下,轉船來到了廣州。
幾人一進廣州城,便被王府衛兵熱情地迎住,接至早就安頓好的一處大宅院落裡。李善蘭和徐壽、華蘅芳三人都安頓在這個宅院內。李善蘭和徐壽兩人得以和家眷團聚,自是感激聖王良多,這下更是死心塌地在廣州安心下來。
徐壽眼下正式職務是討虜軍總參謀部的軍事科學處副處長,不過,眼下這個處還沒運作起來,他便和華蘅芳一道在長洲島上幫忙籌建造船廠,經過許祥光調派上千人手,長洲島上的土地已經平整完成,只等聖王說的水泥造出,還有從洋人那邊購買的機器到貨,便能建好初步的造船廠了。
而李善蘭,則主要是在長洲島上協助許祥光籌建學堂。聽許祥光說,這座學堂的名字已經取好,叫黃埔軍校。至於為何取這樣的名字,許祥光也不得而知,只是說,這時聖王親自取的名字。
如今,黃埔軍校已經基本搭建起來了。
其實也就是一所巨大的私塾模樣,不過又有些不同。長洲島的東側半邊島的四分之一,全部劃為黃埔軍校的校區,這可比歷史上的那所著名的黃埔軍校校區大了近十倍。
整個軍校的建築都是典型的嶺南青磚建築,總共有四十餘進矮院落,都是二至三層高,各院全部迴廊環合,下雨天基本也可以走遍所有建築而不溼身。
四十餘進院落,又分為東西中三部分。
東院為學堂區,有十二座院樓為學堂和實驗室。
西院為生活宿舍區,有二十餘座院子。
中間有兩座院子,卻為軍校的行政辦公區。
剩餘有幾座在一旁的院落,卻是空著備用,被當成接待學員和教官的家屬場所。
宿舍區的西院部分,各院都有帶長廊的青磚瓦舍,佈局對稱,各排房舍之間有走廊相通,每兩排組成一個獨立的院落,院牆開月形門,每院住約一連學生,稱為連院。
中院有軍校部行政辦公院和尚武堂。尚武堂的前廳正門兩側有副楹聯,上有聖王口述、許祥光親筆書寫的八個大字:“驅逐韃虜,復我中華!”
這些青磚木柱搭建的矮樓院子,也是許祥光動用二千餘名工匠和幫工,從廣州那邊運來材料,搭建起來的。
與歷史上的相當簡陋的黃埔軍校不同,馮雲山讓許祥光建造的這座聖國的黃埔軍校,不但面積大了很多,還多了很多後世學校的設施。
有一所洋槍練習的靶場,讓以後的學員專門練習洋槍槍法之用。
在軍校的最邊緣,有一所火炮展示場,由於地形限制,只是陳列了幾尊典型的火炮,讓學員觀摩學習,但不能真正的開炮。
另外還有兩個操場,一大一小,小教場、大操場,供平時學員操練使用。
另外的還有閱覽室,放了大量兵書兵法,甚至還有個簡單的小沙盤室,將整個中國的地形都製作在內,供學員瞭解各地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