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叛亂頭目,全部處決(第1/2頁)
章節報錯
馮雲山想起後世的人民黨,也是一步步才走到農村人人分田地的,其中的過程,自己有必要好好琢磨一下,效仿效仿。
人民黨原來在景崗山的時候,也是實行消滅一切剝削,沒收一切土地,將普通有田地的農民利益也全部侵害,因此後來便進行調整,只是沒收敵人的公共土地及地主的土地,團結了普通有田的農戶。
後來,在抗倭時期,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人民黨甚至允許地主存在,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將地租一般地以實行二五減租為原則,按原租額,減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也減少到社會借貸關係所允許的程度。
當初就是實行了這個政策,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活,調動了農民的抗倭積極性,又爭取了地主中的大多數人,站在自己這一邊,至少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反對地主出現。
馮雲山在想,那時候,人民黨的力量還很弱小,若是就像自己現在這樣,不但剷除所有地主,而且將富農、鄉紳的土地,全部沒收,甚至像那個本地土人說的那樣,將他們普通農民的土地也分給其他人,必然會招致他們的反對。說不定,人民黨也熬不過那段艱難的時刻。
正因為他們正確判斷了形勢,採取因地制宜、符合時代的土地政策,才會獲得最多數人的擁護。
直到後來軍隊強大了,可以掌控全國了,才又將減租減息的政策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
但直到最後,也沒有徹底沒收所有富農、中農的土地。而是採取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聚地、有分別地消滅地主。
想到這裡,馮雲山不由得嘆了口氣。自己還是沒有經驗,不是做政治的出身啊!
不過,這次土人叛亂,沒有造成重大的損失,反倒提醒了自己,卻是個好事情!
透過對後世人民黨的土地政策變遷過程的分析,馮雲山已經抓住了最關鍵的要點。他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為何要進行土地改革,制訂的土地政策目的是什麼?說穿了,就是要打擊一幫人,拉攏一幫人。說到底,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
而自己制訂土地政策,必然要拉攏最多數的、對自己幫助最大的那些人。
而且,任何政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能生搬硬套,必須要因地制宜、符合這個時代。
現階段,不用一刀切,一杆到底地將土地全部分出去,只要按照後世的減租減息政策來,就足已讓那些揹負高額地租的佃戶們對自己無比擁護了。而且,還不會將那些中立的鄉紳和富戶們逼到滿清那邊去。
後面,等時機成熟,再引導這些鄉紳轉向工業和商業,實在不行,也要到那時再拿這些地主鄉紳們開宰。
而對於那些親近滿清的官紳們,以及為非作歹的大地主們,就不必客氣,直接斬草除根。一來,震懾中立的這部分鄉紳,二來,即便如何對待他們,也不會換來他們對自己的擁護,還不如直接宰殺他們,所能得到的利益也最多,否則,對於參加討虜軍的軍屬們,要授予的田地,從何而來?
想到這裡,馮雲山頓時有了決定!這次,徹底掌控兩廣的馮雲山,露出了他的獠牙。
幾天後,離廣州城比較近的廣州府、肇慶府、惠州府、韶州府、梧州府,甚至還有新佔的潮州、瓊州和雷州、高州等府的眾多鄉紳和客商,都被半邀請半強制性地帶到廣州府的城東校場。
鄭績是廣州府新會雙水鄉橋美村人。
他自少攻讀四書五經,多才善辨,能書工詩,擅繪畫兼習醫術,可謂全才,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屢試不第,遂絕意仕途,專意做名富家鄉紳。
他生性任俠,疏財仗義,樂善好施,賙濟貧困,因此在新會雙水一帶幾十裡,很有聲望。
他家有良田近二百多畝,可謂新會的一大地主,然又經營鹽業,操縱有術,進出居奇,繳完鹽餉後,竟然獲利豐厚,竟然超過田租之利的數倍。
不過,最近他聽人傳言,說是兩廣被廣場城裡的聖王佔據後,對他這樣的地主要打擊,家有田地的,都要收繳,分給無地的客家人。於是,他有些心驚膽戰,盤算著是不是賣掉一半田地。但考慮到,這些田產都是鄭家祖先遺留下來給自己的,沒到最後一刻,還是不願意就輕易賣掉。
這次,鄭績親自押送一船粗鹽來廣州城,不巧,被討虜軍也請到這個城東校場,說是代表新會的鄉紳,傾聽聖王召開“政策宣講會”。
鄭績和兩名夥計被全身搜查,證明沒有攜帶武器後,由一名討虜軍領到校場的時候,整個校場已經擠滿了人。
鄭績環顧了下四周,單是被請過來和他一樣的鄉紳加隨從,怕是不少於四五千人。
大家席地而坐,初春的廣東,也不覺寒冷。
沒有過多等待,“政策宣講會”直接開始。
只見一處高臺上,一名頭系黃綢巾,身穿綉龍黃緞袍的威嚴男子,站裡在臺前,身旁數十名衛兵。鄭績猜測,想必,那威嚴男子便是聖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