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大王,此話當真?天帝真有如此說過?”黃鼎風心繫報仇,此時顯得有些傻,如此問道。

“天帝不說,我馮某哪知道你有叫黃德三的仇敵?”

“既然天帝早有言,我便信你。黃三願加入聖軍。拜見大王!”黃鼎風大禮參拜,答應加入太平聖軍。

原來,這黃鼎風是廣西貴縣僮人,也就是後世的壯族,家境貧寒,父親摘了本村地主黃德三家的玉米,被其送到官府活活打死,黃鼎風一怒之下,燒了黃德三家的柴房,逃走參加了張嘉祥率領的天地會反清義軍。

不久,張嘉祥改名張國樑,叛變投靠清軍,黃鼎鳳也隨軍充當壯勇,一直在向榮手下與太平軍作戰,由於武藝高強,又豪爽大方,將自己餉銀分發給困苦的手下,深受部屬愛戴,一路升遷至把總。

張國樑離開在桂林稱病的向榮,跟隨提督和春追擊太平軍主力到永州。前不久,張國樑又隨和春率部尾隨太平天國主力,協防長沙城。

而黃鼎風目睹清軍營中腐敗,對反清的太平天國充滿同情,又掛念家鄉老母和殺父仇人,就和同籍的黃有祿秘密商議,他倆相約託病不起,想要逃回家鄉。沒想到卻被缺兵的劉長清徵調,急匆匆來攻打道州,稀裡糊塗地變成了聖軍俘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馮雲山瞭解了事情的經過,對黃鼎風甚是讚賞,又見其武藝高強,為人豪邁耿直,便任命其為親衛營叄卒的卒長。又將其那也被俘虜的同鄉黃有祿,一同隨其進入親衛營。

他倒不擔心這黃鼎風和黃有祿在自己身邊,會對自己不利,因為沒有人比他更清楚,這二人是真的反清,而且還沒有自立為王的野心,否則後來也不會主動要求大成國和太平天國的冊封了。

之所以將黃鼎風留在身邊,一方面是確實喜愛黃鼎風這個年輕人,另一方面,卻是熟知歷史的馮雲山,有了一個極為引誘他的計劃,而這黃鼎風,就是這個計劃中最重要的環節。

馮雲山又命親衛營將俘獲的那名參將和遊擊,還有那幾名都司守備以及千總把總都帶至偏殿,他要見見這些人,會不會還有類似黃鼎鳳這樣的驚喜。

見過之後,馮雲山甚是失望。參將姓劉,和這名遊擊將軍皆貪生怕死、庸碌貪墨之輩,其名不聞,另外的都司守備和幾名千總把總也是如此。

只有其中一名叫唐得升的千總,倒是為人硬氣,寧死不降,而且還殺死多名太平聖軍將士,馮雲山命白暉懷帶監察營聖兵將其當街斬首,祭奠戰死的太平聖軍將士。

倒是那名劉姓參將和兩名把總,為了保命投降,將永州城中守備鬆弛的情況詳細地說了出來,讓馮雲山極為動心。

這名參將透露,眼下因永州城內清軍大部分被抽走,守兵嚴重不足,戰力低下,若是聖軍派支部隊偷襲,很可能得手。兩名把總更是詳細地說出永州各城門的守備兵力分佈,一名張姓把總更是得意地透露,永州城北門是他的結拜兄弟負責帶兵守衛,他願意帶領聖軍將功贖罪,從北門混入城內,趁機奪城。

馮雲山想起前幾天,細作探知劉長清來攻打道州的訊息時,其中有個訊息說,衡永郴桂道張其仁、永州知府徐嘉瑞只領兵一千五百人鎮守永州城。相互印證之下,永州城內守兵不多是實。但前番洪楊率太平軍主力攻打永州城,失利而退,可見永州城牆高厚,正面攻打破城困難。

既然如此,不如派遣一支人數不多,卻習過武藝的精銳部隊,作為先鋒,由熟悉情況的人帶領,偷襲永州城。倘若無機可趁,撤回便是。後面再派一隊人馬,策應先鋒部隊。若偷襲進了永州城,佔據城門,後面人馬蜂擁而上,則城可破。

心念已定,馮雲山便命留守道州的聖二軍軍帥陳德風,在道州城內留守的聖一軍中挑選廣西老兄弟和道州大旗營中習武精幹之人,共四百餘人,作為先鋒,偷襲永州。馮雲山又讓投降張把總帶著幾十名自願投降的永州兵一起隨行,又讓黃鼎鳳也隨軍,他熟悉清軍內情,還可以監督張把總。

又命水一總制蘇三娘率留在城外的道州大旗營三千餘人,跟隨其後,偷襲不成則接應陳德風等人,偷襲成功則緊跟而上,一舉攻佔永州城。

喜歡這個天國不太平請大家收藏:()這個天國不太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