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航海技術非常發達,幾千年之前,華夏先民們就已經能夠利用上的星辰和季風進行航校

有證據表明,如今的東南亞以及南太平洋諸島之上的人,最初都是從華夏大陸逐步遷移過去的。

現在南太平洋很多相隔很遠的島上,人們依舊採用獨木舟作為交通工具航行,也沒有絲毫問題。

當然為了平穩起見,時間兩隻獨木舟聯起來,組成一個航行平臺。

而且這些饒最初先輩們,毫無疑問的,也是採用獨木舟或者其他型船隻進行遷徙的。

楊恩介紹完羅盤和洋流的知識之後,楊恩對桓勇道:“你跟著我航行的這些日子,我會把我所知道的知識,全部講給你聽,特別是關於這兩個大洲的。”

按照楊恩的計劃,從琉求回來之後,就開始購買船隻和招募人員、採購物資。

爭取用一兩個月時間完成,然後啟程一路向北,抵達日本。

在那裡重新取得補給之後,再搭上北太平洋暖流,一路向東,抵達北美洲西海岸。然後再順著加利福尼亞寒流,沿著美洲西海岸南下,最後抵達拉丁美洲和南美洲。

辦完事情之後,再順著赤道暖流回到東南亞,最後返回。

雖然這條路線近乎於理論上可行,不過根據當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航線以及後來的幾次航行看,這應該完全可校

利用太平洋暖流,可以大大節約時間。保守估計,從日本附近順著洋流航行到北美洲西海岸,也就三十左右。

到達陸地之後,也就解決了補給問題,儘管本身他會準備一兩年左右的物資,並不會缺吃的,但是蔬菜和淡水肯定要補充。

同樣的,順著赤道暖流可以回到東南亞,當然時間肯定會長一些,不過兩個月時間足夠。

而且在這中間,可能還會遇到一些島嶼,可以登陸補充淡水和食物。

總體上來,有了洋流知識和先進的羅盤,現在的航海條件絕對不會比哥倫布差。

……

桓勇聽完楊恩的介紹之後,倒是很有信心。

他自己雖然長時間在近海航行,不過也到過安南等地,也有比較豐富的航海經驗。

加上他經常跟來往的外國商人交流,自然也學到了很多航海知識。

他對楊恩道:“魏王,人以為,有三四艘大船,再招募一千五百到兩千人,應該足夠。

不過費用有點高,像這樣的遠海航行的大船,要五百貫到六百貫一艘。

另外,物資的準備,人員的薪俸,都很花錢。尤其是人員的薪俸,肯定要許以厚利才能夠招募到足夠的人員。

當然,這次在琉求島上,如果可以抓一些俘虜,讓他們當船上的雜工,應該會很好用,也可以省下一大筆錢。”

楊恩點點頭:“這建議很好,弄幾百名俘虜上去,應該可以省下好幾千貫!到時候我會告訴這些人,如果航行成功,就放他們為平民。

至於船舶的數量,我想三艘大船足矣,所有物資加上人員,按照不超過兩萬貫準備,具體的薪俸標準由你來定。

另外還有重要一點,為了節約錢和激勵他們,登島之後,在當地所獲之財,全部獎賞給有功人員。

還有,為了保證航行途中的紀律和登陸之後的作戰需要,我會在水兵當中,選拔和招募二百人作為你的衛隊,他們也是作戰的主力。

這些人以弓弩手為主,畢竟登島之後,可能會和當地人發生戰爭。當然不到萬不得已,最好不要出現這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