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回答問題 勢如破竹
章節報錯
舞臺上,第二位評委從玻璃箱中抽出一枚紙團,將其開啟。評委盯著紙團看了片刻,隨即將紙團放下。
“研究社會學,就要從書籍開始,你來列舉十本有關社會學的書籍,並註明各自的作者。”
評委說完問題,臺下一片唏噓。
“靠,這特麼算什麼社會問題,簡直就跟背誦小學課本的編者名單一樣。我真懷疑評委的水平。”
“這問題夠刁鑽,不問社會問題而問社會書籍,我怎麼感覺中心思想有些偏了。”
“梁網紅這次遇到難題了,估計只有學過這方面專業知識的同學才能回答出來吧。”
趙莎莎俏臉上滿是擔憂,評委老師的問題很刁鑽,就算她自己也只能列舉出一兩本書,梁奇記憶力強大,可他真的看過那麼多書籍嗎?
陸曉明坐在座位上悶頭低笑,這種可以媲美人類起源的問題,打死梁奇也不會答上來的。
輔導員攥緊拳頭,臉上湧現出怒氣。他總感覺事情有些不對,梁奇的問題,遠比之前所有同學的問題都要複雜怪癖的多!
梁奇似笑非笑注視著評委,評委只是擺弄著手中紙團,並不看梁奇。
“我看的社會學著作也不多,主要有:《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彼得·布勞華夏出版社,《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歐文·戈夫曼浙江人民出版社。《意識形態與烏託邦》卡爾·曼海姆商務印書館,《社會契約論》盧梭商務印書館,《共有的習慣》愛德華·湯普森上海人民出版社,《論傳統》e·希爾斯,上海人民出版社《權力與特權:社會分層的理論》格爾哈斯·倫斯基浙江人民出版社,《歷史社會學的興起》丹尼斯·史密斯上海人民出版社,《現代性的後果》安東尼·吉登斯譯林出版社,社會權力的來源》邁克爾·曼上海人民出版社,《社會是如何可能的》齊美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學術與政治》馬克斯·韋伯三聯書店,《宗教社會學》格奧爾·西美爾上海人民出版社,《社會學》格奧爾·西美爾華夏出版社,《知識社會學問題》馬克斯·舍勒華夏出版社,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愛彌爾·塗爾幹上海人民出版社,《普通社會學綱要》v·帕累託三聯書店。”
梁奇是沒有看過這麼多書籍的,不過幾天前他看過一本有關社會學的專業書籍,裡面引經據典用了很多著作中的理論,而在書籍最後面,標註了這些理論的出處。其中絕大部分理論的出處都是來自各種社會學著作,幸虧梁奇當時出於好奇將這些著作名字看了兩遍,否則這道題真的無能為力。
當同學們聽到梁奇所說第一句話時,忍不住替他捏了把汗。但當他從容列舉出十幾本本本書籍時,同學們集體懵逼。
八位評委表情都變得豐富起來,尤其是第四位評委目光都呆滯了,這裡面的書籍他看過八成以上,還有幾本就算他也沒有研讀。
最讓他吃驚的是,梁奇不僅列舉出了書籍名字,對號入座書籍的作者,還能將出版社的名字也羅列出來,這這個回答實在是太流弊了,流弊的無可挑剔!
同學們發出嘈雜的議論聲,這叫看的著作不多?大哥,你可是文學院的學生,這些書籍就算專業學生也不一定全部看過!而且你所列舉的書籍遠遠不止十本!
聽著梁奇回答,趙莎莎小嘴張成o型,這種難題都能答得出來,真是沒誰了。
陸曉明本來在低笑,可當他聽到梁奇回答完畢整個人都不淡定了,這種問題若是讓他來回答,別說十本了,一本書的名字也答不上來!
輔導員很激動,臉上的笑容都快扭曲了。他喜歡做學問,也喜歡多讀書的同學,梁奇涉獵廣泛,讀書很多,儼然成了他心中的寶貝疙瘩。
陸老咳嗽兩聲沒有說話,老眼一直盯著梁奇背影,他看似平靜,可不斷翹動的鬍子顯示著他心中還是有些不淡定的。
校長看著梁奇,心裡有些矛盾,同時又有些期待。難道梁奇真能突破陸曉明的分數嗎?
舞臺上寂靜了數秒鐘,第四位評委微微一笑,算是提問完畢。
不少目光頭像第六位評委身前的玻璃箱子,裡面還有一枚紙團。第六位評委慢慢取出紙團,將紙團平鋪在桌子上。他意味深長的看了梁奇一眼,隨後不緊不慢說道。
“我們教育學,專注的重點就是教育。古代有一篇關於教育的古文,廣為流傳堪稱經典,那就是《師說》,請你背誦一下這篇古文吧。”
輔導員臉上笑容快速退去,充滿了擔憂。背誦《師說》這個題目倒是貼切文學院的研究方向,可大學語文裡面沒有這篇課文。高中時學習過的古文,恐怕早就忘得一幹二淨了,整個文學院能完整背誦這片古文的學生,能有一手只數嗎?
評委和上千同學的目光盡皆彙聚在梁奇身上,有同學已經在手機上搜出這篇古文重新溫習起來。
整個禮堂裡,只有趙莎莎在此刻笑了。她曾經見識過梁奇的強大記憶力,他不僅記得大學的學科專業知識,還記得高中所學的知識,背誦這篇古文並不困難。
梁奇身軀站的很直,他微微調整一下狀態,用嘹亮的聲音開始背誦。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梁奇的聲音頓挫有力,飽含深情,從頭到尾一字不落的將師說古文全部背誦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