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作業補到手腳抽搐,李江河終於把這段時間老師要求檢查的筆記補完了。

至於你問我為什麼腳會抽搐?

南方沒暖氣的冬天,就是這麼抽搐。

李江河用顫抖的手,開啟電腦。

消失了幾天的麻省博士終於回信了。

他先是剛發了幾篇論文文章,嗯,全英文的。

李江河掙扎著看了一小會,發現實在是不可能看得懂。

只好繼續請教,有沒有更簡單的理解方式。

然後麻省博士給他發了一段簡單的介紹。

什麼密封於液態微粒膠囊的正負電荷,塗在兩層基板上之類的難聽懂的話。

最後李江河還是問的直接點,這東西有什麼用?

“有什麼用?”,麻省博士沉默了一會發資訊道:“跟傳統的螢幕不一樣,可以管他叫電子紙,護眼,省電,光線越強,你看的就越清楚,哦對,電子紙即使斷電了還可以顯示最後一次重新整理的內容,但是現在沒什麼具體應用模式。”

“老美也沒有嗎?”,李江河問了一句。

“沒有,都沒有”,麻省博士回了一句,“商業上都失敗了。”

電子紙在剛進行研究的時候,是真的想做出一種近似於紙一樣輕薄柔軟,最好還可以寫字的電子產品。

但是要求太高,最後反正只有現在這種產品被髮明出來。

李江河把二手電子紙開機,初代產品的解析度自然不高,不過這時候手機的螢幕也沒那麼先進,小小一個框裡,畫面的質感並不好。

他走到陽臺,在陽光下看了一會。

確實有一種紙質的感覺,雖然是相對劣質一些的紙張。

但是這個初代的產品沒有內建光源,拿回宿舍的時候,因為環境內光線暗淡,而電子紙本身並不會發光的緣故,看著就不太清楚。

“電子紙”,李江河唸叨幾句。

知道了確切資訊,他再次上網搜尋起相關新聞。<在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就誕生過要搞一個電子閱讀器的想法,只不過不同於現在的kinde,ib想要做的是電子報紙閱讀器。

但是這又遇到一個瓶頸,沒資源。

2000年左右,哪像現在這樣到處是電子媒體,反倒基本上不看紙質報紙了,那時候入口網站是有,但是一般家庭,想要了解新聞,還是選擇訂閱那些比較權威的報紙。

<的設想也就這樣流產了。

而且電腦還不是幾乎家家戶戶必備,人們都沒那麼習慣在網上看新聞,何況是專門買個電子閱讀器呢?

但是這個想法讓李江河有些靈感。

電子閱讀器,這個設想很有前瞻性。

但是問題在於,似乎這種電子紙的功能比較單一,而現在的產品做的是“加法”,換句話說,廠商們還在不停往產品里加一些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有沒有用的功能,而不是考慮所謂的“極簡風”,所謂的“減法”產品。

比如諾基亞有名的扭腰手機,小板磚一樣的手機,可以把鍵盤轉到後邊去,但是後邊又沒有螢幕。

而且生產研發電子紙這種螢幕,經費需求也有些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