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達的喊聲傳來,馬超腳下不停,卻也吩咐了一名親兵,讓他去給孟達和法正找個營帳,暫且安置下來。

來到中軍大帳,董卓正和荀攸等人商量著流民的相關事宜。

幾十萬流民從山中遷徙出來,不可能每天什麼事情不幹,畢竟光是糧食消耗,都不是一個小的數目。

要不是在河東屯田成功,董卓也養不起這些流民。

當然,光靠河東一地肯定不夠,董卓已經寫信回了洛陽,讓荀彧再想辦法從關中湊糧送來。

流民一旦吃不飽飯,暴亂只是早晚的事情。

幾十萬的人口,同時也意味著大量的勞力產出。

有了勞動力,就有了創造價值的可能。

最好的打算,就是像河東一樣,利用這些流民,在幷州進行大規模的屯田,然則經衛覬勘察之後,卻搖頭表示,上黨一帶的地質並不適合屯田,且水源較少。

聽得此話,董卓蹙起眉頭,如果不能大規模的屯田,那就很難搞了呀!

荀攸提出的建議是,先遷徙一部分人出去,保持糧食的持平,不然就現在的糧食消耗來看,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早晚會頂不住的。

河東郡的人口已經飽和,難不成遷去洛陽?

李儒的想法則是,既然黑山裡的賊寇已經受降,那他們就該趁勢出兵,攻取冀州。

幷州此地雖然較為貧窮,但盛產鐵礦,只需讓流民進山伐木,然後配合生產出的槍、矛頭部,就能在短時間內製造出大量的粗劣武器,然後將流民作炮灰,頂在前頭,只要戰爭夠頻繁,就不愁糧食的消耗問題。

利用戰爭減少流民的人口,同時還能收穫敵方城池,減少己方的糧食開支,可謂兩全其美。

董卓沒有點頭。

這個時候,他倒是想起後世的一句名諺來:要想富,先修路。

上黨、河東兩地,中間隔了許多山脈,不管是進來還是出去,必須要繞很多山路,運輸糧食尤為困難。

如果能將中間鑿開一條大道,將會節省不少的時間和途中的糧食開支。

以前沒敢這麼想,是因為找不到這麼多人,現在幾十萬的勞動力擺在這裡,就是一人撿顆石頭,也早晚能把這些礙事的山峰剷平。

於是董卓大手一揮,開搞!

有了董太師簽署的檄文,百無聊賴的流民們有了新的工作,扛起鋤頭和鐵鍬,發揮愚公移山的精神,熱火朝天的開始了挖山修路的事業。

除此之外,董卓還分出一小部分有經驗的流民去勘測煤礦,等確定煤礦位置之後,再大規模的進行採礦。

其實早在西漢,就已經有過開採煤礦並將煤用作燃料的前例。《史記·外戚世家》記載漢文帝即位那年,即公元前180年,竇太后之弟“竇廣國……為其主人入山作炭”。“入山作炭”實際上就是進山採煤。當時還發生了“岸崩”塌方)事故,“岸下百餘人”“盡壓殺”,說明當時採煤的規模已經不小。

然則煤炭最終還是沒能得到廣泛推行。

究其原因,挖煤的危險性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容易中毒。

因此,上流社會的世家老爺們不敢用,底層的百姓用不起,所以煤炭的使用率幾乎就成了透明。

而董卓不一樣,他是曉得煤炭的作用的,在石油天然氣出現以前,煤炭絕對是發家致富的第一選擇,要是能在這個時代,把煤炭開採使用上,社會和科技都將向前邁出很大一步。

只要給他的時間足夠,吊打全球,不是問題!

…………

董卓在上黨開山修路的事情,很快傳入袁紹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