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出使(第1/2頁)
章節報錯
所說之人,自然是指袁術。
討董失敗後,袁術回了淮南,憑藉著淮南的殷實富裕,兵甲足備,在虎牢關傷的元氣,很快就找補了回來。
取來地圖,董卓在上面標註了各個勢力的轄區範圍。
其中,袁術的地盤最廣,比起接手冀州的袁紹,仍要強大許多。豫州的汝南郡,荊州的南陽郡,揚州的九江、廬江、丹陽三郡,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這些地方,不管是人口還是物資,皆是富得流油。
像南陽、九江等郡,光是一個郡的人口和物資,比西涼一個州的都多。
董卓轄控河東、河內、關中、西涼等地,地盤屬他最大,但要論最有錢的土豪,必須非袁術莫屬。
要不是隔了太遠,董卓真想立刻帶兵去洗劫了袁術。
袁術之後,最強的諸侯勢力,就應該是袁紹了。
當然,益州的劉焉、荊州的劉表,還有徐州的陶謙暫時不算。
興許是上了歲數的緣故,這三位都穩得一匹,爭奪天下的野心淡去,安安心心的在各自領土上,當著土財主,手下兵馬最少也是十萬起步,但別人不找他們晦氣,他們也不主動砸別人場子。
三方勢力一直相安無事,大概是想這樣一直苟到狗帶。
東郡太守橋瑁死後,由於朝廷沒有委任新的東郡太守,黑山賊趁勢入侵東郡,而南下募兵歸來的曹老闆則以抗擊黑山賊為名,順利入主東郡,並且在老朋友袁紹的奏表下,成功擔任東郡太守一職。
至於劉皇叔三兄弟,則是繼續在公孫瓚手下混口飯吃。
孫家的江東猛虎,這會兒也還在給袁術打工,前線衝鋒陷陣,替袁術開疆拓土。
局勢就是這麼個局勢。
對董卓來說,只要這些人不聯合起來搞事情,對他都不算太大威脅。
出使幽州之人,在董卓和李儒等謀士商議之後,決定派中郎將段煨前往。
段煨是涼州望族出身,讀過書,也會講道理,知道審時度勢,不會像其他將領那般,脾氣一上來,動不動就提刀砍人。此番前去,不僅是為了挑起公孫瓚和袁紹的矛盾,還有一點就是讓幽州牧劉虞回洛陽任職。
劉虞,字伯安。乃是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正兒八經的皇室宗親。
在任期間,劉虞追求寬政,勸導百姓種田,從開放上谷的市場與外族交易及開採漁陽的鹽鐵礦取得收入,令百餘萬青州、徐州人流亡至此,安居樂業。劉虞雖為一方封疆大吏,但天性愛好節約,穿著破舊衣服,每日兩餐基本上都是素食。遠近原本作風奢侈的豪族,也都被他感化而改變風氣。
內政外交方面,劉虞是一把好手,但在軍事上,就遠不如他手下那頭名為‘公孫’的惡狼。
公孫瓚好戰,麾下兵馬皆是幽州精銳,而劉虞則熱衷休養生息,注重民生髮展。
時間一長,兩人就起了矛盾。
名義上,公孫瓚受劉虞節制,可實際上,公孫瓚根本就不聽劉虞排程,我行我素,放任部曲侵擾百姓。
矛盾不斷升級,發展下去,劉虞早晚會是第二個韓馥,而且以公孫瓚的脾氣,不會讓劉虞活著。
所以呢,董卓就想用段煨把劉虞給替換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