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重重的嘆了口氣,他沒有明說,但凡下一場比賽,許誠表現差一點,那潘良文肯定不會善罷甘休,一定會拿這事來做文章抨擊。

圈內早有傳聞,說潘良文此人心眼極小,瑕眥必報,經過這些天的相處,李良可以肯定的說,這並不是傳聞,而是真的。

畢竟輸都輸不起的一個人,心眼能大到什麼地方去?

所以,許誠下一場比賽的表現,就顯得尤為重要。

念及於此,李良問道:“許誠,你跟我交個底,下一場比賽有沒有信心?”

許誠應道:“沒有也得有啊。”

“你歌選好了嗎?”李良問道。

歌曲是重中之重,這場許誠能贏,跟《山丘》這首歌是脫不了干係的,但這種級別的歌曲,又不是比比皆是的存在。

李良承認這首《山丘》寫的很好,可這並不代表,許誠寫的每首歌,都能跟《山丘》一樣好。

而且一首新歌,沒經歷過市場反饋的新歌,好與不好都說不清。

情懷跟回憶,能給老歌加不少分。

也就是說,選新歌的風險很大,遠不如直接,選一首經過市場反饋的老歌來的好。

於是,李良提議道:“要不我給你挑幾首歌,你選一首來唱吧?”

“唱別人的歌我不習慣。”許誠搖搖頭,道:“我還是唱自己的歌吧。”

只有唱從系統商場裡買來的歌,才能開外掛這事,許誠也沒處說,也解釋不了。

李良一副果然如此的神情,作品對於創作人而言,是同自己孩子一般的存在。

大多數父母,都不會認為自己孩子很差勁,同理,每個創作人也不會認為自己寫出的作品很差勁。

固執一些的,就算自己的作品泯滅於眾,也不會認為是自己寫的不好,而是怪消費者不懂欣賞。

尤其是像許誠這種,一開始就寫出《山丘》這種經典的人,起點太高,容易迷失自己。

固步自封,驕傲自滿。

李良就怕許誠變成這樣。

“那你先把歌給我看一下。”李良決定先看看質量再說話。

這些都只是他自己的擔憂,在沒看到歌曲質量之前,李良是不會說話的,免得再被打臉。

許誠攤手道:“還沒想好。”

其實不是沒想好,而是錢不夠,下一場該唱什麼歌,許誠早就定了下來。

歌曲質量還是最重要的,離下次比賽還有一週呢,如果可以的話,許誠還是想買S級別的歌曲。

許誠想等等,看節目後續的影響力,能不能湊齊一萬點情緒值,就像李良說的那樣,下場比賽極其重要,必須慎重對待。